今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都市快报今日整版报道了在杭州的清华人,其中提到罗曼书香。
有多少清华人在杭州?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1-04/26/content_1056190.htm
全文如下:
记者 何欣 (2011年4月26日周二,都市快报A12版)
今年是清华大学诞生一百周年。前天,校庆庆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清华百年硕果累累,共培养毕业生17万余名,现在每年都有数千名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其中一部分也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在这里安家落户,工作生活。
据清华杭州校友会副秘书长端木晋老师介绍,目前校友会登记在册的清华在杭校友,一共1200人左右,人在杭州但未进校友名录的,估计还有两三百人。初步估计,在杭州的清华人,很可能在1400到1500人之间。
端木老师说,过去,清华毕业生国家都是包分配的,所以大部分都去了大企业大单位大科研院所,那时候浙江经济不发达,来的人不多,“来浙江的没有去陕西的多,来杭州的没有去西安的多。”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出国热风行,清华学生出国很多,来杭州的几乎凤毛麟角。
“真正多起来是在2003年以后,”端木老师说,“主要原因还是浙江经济发展得快。从那时候起,每年都有四五十个毕业生来到浙江,其中80%会来杭州。”
以前,清华杭州校友会都是拿到毕业生联系名册、等他们到单位报到后才开始一个个寻找联系,但很多人一到杭州,就更换了原来的手机号码。
2005年开始,这项工作提前了——毕业生来杭州之前,一份详细名单和联系方式就会从北京传到杭州校友会,很多人是在来杭州的火车上接到校友会热情洋溢的电话:我代表全体清华杭州校友,欢迎你来到美丽的杭州……
接下来,每年10月份会有一个盛大的迎新会,白发苍苍的老清华和初出校门的新清华人聚在一起,迎新叙旧。有一年春秋两季的登山活动,有每年5月的校友大联欢,有看望毕业50年以上老学长的敬老会。甚至,每个刚刚来杭的清华人,都会被关心地问及:“有没有对象?”如果没有,他们会被介绍进一个清华校友濮文东创办的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罗曼书香门第”,还可以参加清华校友尚晓铭创立的“天天开心读书会”……
从端木老师手头的一份《2010年清华大学来杭毕业生名册》看,去年共有33名清华大学毕业生来到杭州,其中博士11人,硕士16人,本科6人。
从性别看,去年来杭的清华毕业生33人中,男生27人,女生6人,男女比例4.5∶1。
偏文科的大学里女生多,比如复旦和人大,女生都超过一半。偏理工的学校男生多,比如清华。
清华是公认的国内顶尖理工科大学。据《北京青年报》的消息,1991年清华大学男女生比例422.37∶100,此后女生逐年递增,2006年,这一比例首次突破2∶1,达到194.23∶100,近几年清华大学男女比例一直保持在大约2∶1的样子。
决定男女比例最主要因素还是专业。这方面数据还没有官方权威资料,但民间流传的数据很多。比如,一份《2006-2008清华大学本科各院系实际招生人数、男女学生人数及比例》的资料中,列出了非常详细的数据。
其中,被戏称为最“惨绝人寰”的是机械系,男女比例一直在10∶1左右,2007年全年级93人只有6名女生,达到14.5∶1。“重灾区”依次排下来:计算机、航空、自动化、热能、工程物理、软件学院、汽车……从建筑和经济管理开始出现转折,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当,然后,生物、环境、美术、法学……“解放区”面积不断扩大,女生远远多过男生,外语系,就是男生的“幸福班”了,2008年男女比例为1∶5,2006年甚至达到过1∶10。
女生少,不意味着成绩差,据《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数据,2007年全国各省份理科状元报考了清华的占75%。文科状元女生占85.29%,理科状元中,女孩子也占了70%。
从学历看,来杭州的清华毕业生中,硕士最多,16人,博士次之,11人,本科生最少,只有6人。
按清华大学官网上的数据,目前在校本科生14608人,硕士生14445人,博士生7252人。本科和硕士相当,差不多都是博士生的两倍。
为什么来杭州的本科生最少?
清华本科生毕业后,一半以上会读研,10%-20%人会出国,所以本科生找工作的并不多。
现在在杭州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董力赓也证实了这种说法。
董是山西人,1999年考入清华计算机系,本科、硕士、博士连着读了10年。以他的本科同班同学为例,毕业后读研的,一半多点,四分之一出了国,直接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
清华有一种“推研制”,分“内推”和“外推”。“内推”指推荐读本校研究生,据说比例很高,有的专业可达70%以上。“外推”就是向外校推荐。除了推荐,学生还可以考研。董力赓说,他们本科班后来读研的同学,全是推荐,没一个是参加了考试的。
除了功课扎实读研容易外,读研的人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很多理工类学科来说,4年本科念完只能算打了个基础。
“对于一些专业来说,本科毕业学的东西可能还没入门。”去年来杭的博士包志禹说。
去年来杭的清华博士共11人,6个进了大学,3个进了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两个到企业就职。
包志禹是到企业就职的两人之一。
包志禹,杭州人,本科在杭州,硕士在北京另一所高校,博士是在清华读的,他学的建筑专业理论性很强,开创者是著名建筑家、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去年毕业前,包志禹也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进高校当老师,导师已经帮他联系了一个很不错的大学,二是进大的科研院所,人家也很欢迎他去。但“在学校读了这么多年书,是不是可以换个别的活法?”于是就选择了回到杭州,进企业,进入现在的绿城中胜置业有限公司。
包志禹笑称自己现在的工作是“打杂”,比如昨天下午,他跑去总部拿了个图纸、盖个个章,再为明天要开的会做点准备……
“学校学的理论方面的东西在这里不太用得上,”包志禹昨天告诉记者,“但一家企业做到这么成功,一定是它做对做好了某些事情的结果,可以学的东西还是很多。”
谈到个人问题,包志禹说现在自己还是单身,双休日不是在单位加班就是在家看书或者去图书馆。“太忙了,根本顾不上考虑别的事情。”
去年杭州招进清华学生最多的单位,是一家叫微策略的软件公司。公司总部在美国,中国有两个分公司,一在北京,一在杭州。去年杭州微策略从清华计算机专业招进了4人,一个博士三个硕士。后来一个硕士辞职回了东北老家,现在还有三个,杨凡是其中之一。
当年杨凡以江苏省理科第60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去年硕士毕业后,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出了国,他本来也想出国,后来被微策略公司到学校招聘时的承诺打动: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后可以去美国总部工作。杨凡于是毕业后来到了杭州。昨晚记者和杨凡通电话时,他正在学外语。其实他的外语已经很好了——微策略公司的全部公文资料都是英文,开会全部都讲英语,但杨凡还是努力在学,为今年秋天去美国做准备。
杨凡为自己人生规划得很清晰:去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进美国的大学读书深造,从IT转向金融,将来在世界金融中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法律专业的清华生,去年来杭的有4人,都是法学院硕士。
徐芬,老家江山人,2005年浙大化工专业本科毕业,在药监局做行政执法两年,2007年考进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一般面临几个就业选择:一是考公务员,二是做律师,三是进企业做法务工作。徐芬的两个同学考上了杭州的公务员,一个在省高院,一个在市中院。徐芬和另一个浙江籍的男同学小翟没考上,又想回家乡。徐芬选择了现在的中国银行萧山支行,小翟去了工商银行省分行营业部。
徐芬现在是银行的客户经理,以前的专业几乎用不上,差不多等于转了行,但她还是蛮喜欢现在的工作和氛围,自己也正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财务。
她的同学小翟现在还在坐柜台——工商银行有个规定,不管什么学校什么学历进来,必须先从最基本的柜台工作做起。所以徐芬半个月前在清华杭州同学会的活动时见到小翟,那时小翟还在柜台上班,不过也差不多快转岗了。
去年来杭清华毕业生中,人数最多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一共7个人,全是男生,3个博士4个硕士。两个博士进了高校,浙大一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个。
浙大的博士叫侯启明,当年因为理科成绩优异,直接从北京一所中学保送进了清华。4年本科念完,直接读了博士。当时候启明读的博士班,是清华与微软联合培养的,他读博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微软的北京总部度过。
去年,侯启明博士毕业,刚刚25岁。他的另外3个同学,都选择继续给微软打工,两个留在了北京微软,一个去了美国微软总部。侯启明觉得“在微软这样的大公司打工,研究成果不是自己的”。正好当时和他在微软共同工作的两个团队伙伴,都从微软离职来到浙大,于是侯启明也从北京来到了杭州。
现在他的主要工作还是科研,方向是“绘制算法”。在电影特效和动画片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侯启明说,他现在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处于世界前列。
这位26岁的清华博士现在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没时间交朋友谈恋爱,眼下还是单身一人。
汽车专业的邹俊,现在在萧山纳智捷汽车零部件公司,做“产品规划”方面的工作。邹俊是江山人,他说毕业后选择来杭州这家单位有三个因素,一是喜欢家乡的感觉,二是喜欢汽车行业,三是喜欢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现在邹俊一个人在下沙租了间20多平方的房间,月租600多元。每天除去工作和加班,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读书学习中度过。至今也是单身一人。
“如果他们有时间去相亲,还是相当相当紧俏的”,罗曼书香网站创始者、清华90届毕业生濮文东说。
据老濮介绍,清华这两年毕业来杭的校友里,有20多人都在他的网站相过亲。“现在男生很俏,清华的男生非常抢手,有时候资料刚刚在网上挂出来没有几天,人就不见了,打电话再一问,说已经被人看上,正在谈了。”
启 事
目前还未与清华杭州校友会建立联系的清华新老学友,欢迎尽快联系,加入清华人的集体中来。
联系电话:85024231
(每周一,二,四,五,上午9点到下午4点有人值班。)
清华杭州校友会地址:
康新花园A座1506室(文三路569号)
《清华大学老校歌》(创作于1923年)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张慧珍女士 作曲 汪鸾翔先生 撰词

今年4月17日,清华杭州校友会组织新老校友在平湖秋月欢聚,纪念母校一百周年。

2011年4月17日清华新老校友高唱校歌 拍摄者:鞠焕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