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您的呢称:
性 别: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我的十年》之大学篇:2001年——2005年
    作者:  lidel 发布时间: 2009/1/9 19:01:13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
2001年:高四、大一——二次革命,入渝求学

复读班的同学多是老同学,因此不需要适应的时间,唯一的目标便是能在高考时考个好成绩,因为我不可能还有第三次选择。成绩跟高三时差不多,数学依然是个难以填补的窟窿,无论汗水还是泪水都付之东流,而且当我发现老师们又开始苦口婆心让我好好学数学时,我甚至有了反感,尽管无论高三还是高四的数学老师都对我“情有独钟”,我却无法接受这份深情。几次月考后,终于发现无论如何学数学我还是无法开窍,于是决定不再花费太多时间,以免重蹈覆辙,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课堂下好好完成作业,考试时尽量捡自己能做的题去做,成绩虽无明显进步,倒也总能在六七十分左右(总分一百五),比起高三时四五十分已有很大差别了。复读的日子里很是辛苦,政治和历史都被我弄成知识点,一条一条地在脑子里过滤,常常晚上睡觉时闭上眼就开始检索,以至于父亲还听到我说梦话时竟在背诵历史事件,以此为笑谈,也足见我的用功。不过,我并未如他人所言仅仅将这些科目当作死记硬背的对象,实际上除了历史里那些时间事件需要多记外,分析题和论述题都在考人的综合能力,我更喜欢在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来考验自己面对这些主观题时的应变能力,基础知识了然于心,分析论述又轻车熟路,成绩自然不差。不过想来复读的日子应该也是高中时期最为快乐的,常会在疲劳之余和同学打打升级,有时甚至在自习课上偷偷进行,放松学习神经的同时体验着娱乐的快乐与刺激,因为要防着老师随时进入教室,幸好我们经过多次锻炼都动作迅速,从未被老师发现过。那时C已在无锡读大学,有些高三的同学也到其他学校复读,于是写信也是常事,那段日子里总盼着能收到一封信又及时发出去,给自己的生活添点色彩也让他人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时间也在这样的一来一往中一点一滴的过去,在收到第N封信时高考又来临。考完估分时,给语文、英语、政治、历史都算了120分,数学则保守估计80分,总分560,按照当时班主任的说法是上个重点绝对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学校。父亲说那几天我茶饭不思,但他又无可奈何,因为在这种事情上家人无法给我任何建议,只得我自己去把握和选择,想来想去,填报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其时选择这个学校和这个专业,大概有几个理由,选择师范类是因为我那时的想法还是当个老师(其时也是父亲的愿望),而且师范类的学费比较低,西南师范大学又是提前录取比较保险,选择重庆是因为那时“西部大开发”喊得正起劲,而且我想当然地认为西部的消费水平应该不高,不至于给家里的经济造成太大的压力,选择教育学专业是因为教育学院的其他专业我不感兴趣,中文系或历史系又总显得过于专业而可能使兴趣受于限制,读教育学则可以将我对中文和历史的兴趣结合起来,为这个专业铺垫好基础,由是最终在第一志愿上第一专业上填报这个之后一直伴随着我的专业。不时高考成绩出来,总分558,比第一年多出一百分,超过重点线18分,心里终于松下一口气,只待通知书的到来。其他同学也是捷报频传,互相调侃说终于报了去年的一箭之仇,也算是老天有眼,没让我们白费功夫。却有同学依然名落孙山,不得不黯然离开学校去闯荡社会,更有一同学高考后便溺水身亡,给我们那一年的喜庆围上了悲伤的帷幔,以至于之后每年同学聚会我们都为他唏嘘不已。明白人生无常,终要靠自己珍惜,才能得来最后的快乐,生命更是挥霍不得,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肩负着他人的希望,我们切不可随意为之,总要意识到责任后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角色。

因班主任老师鼎力推荐,我得到市政府的扶贫资助,获助2000元,之后与三个同学一同远赴重庆,开始我们的大学之旅。我那时是第一次离开家门,第一次住集体宿舍,第一次在课堂外讲普通话,第一次进入大学殿堂,第一次去大城市,很多的第一次,就在那时一下子就出现,以至于我应接不暇,如同许多人面对曾经期望颇高的大学后便出现迷茫一样,我一时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究竟在哪里,甚至对当初自己的选择有所怀疑,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期。我并未和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加入学生会或社团,就连班上的班干部竞选也只是为了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而上去说了几句话,一是因为我个人感觉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在那样一些人之间周旋,二是认为还是读书比较要紧,能力以后可以锻炼,书却未必能再读得到。于是,尽管并不经常去上自习,却也在课外时间常去图书馆借来自己感兴趣的书,多半是文学和历史方面的,感觉第一年还是应该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才能为自己去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看到好的东西,常收藏,或是加以自己的评论,到某个时候就写一篇小的文章,于是又想到要与人分享,那时院上有院刊,年级上又有年级报,我常以“贵子”(高中同学就以“小贵子”为我的绰号,如今也都只叫“贵子”了,拜鹿鼎记所赐)的笔名发点豆腐块,尽管不知那时究竟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我那些文字,我却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满足。不过我那时虽未加入任何社团,无论是学院还是班级的活动,都还会积极参与,在人际交往方面则依然保持着高中时的传统,与男生交往适可而止,认识的女生也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当时认为自己大学期间不应谈恋爱,更是不会主动与女生交往,尽管那时我们班所有女生的名字我都已弄得清楚明白,一年下来说过话的却没有几个,更不要说整个年级。在这样一个适应期里,更多的倒是对高中生活的怀念,于是与高中同学书信来往频繁,也常有电话,东聊西聊明白彼此读大学的收获与失落,既是分享,也是友情的继续。平时无聊,也因为新奇,和同学跑到网吧去,并得到高中同学的帮助给我一个QQ号,一用至今,从未更换也未申请其他号,跟同学开玩笑说此号若无意外将伴随一生。待到我翻过几本书后,大学一年级就划上了句号,留下的是看书所记的笔记,以及依然迷茫却憧憬着的心。
  
2002年:大二——平平淡淡,一如既往

这一年,倒是一切都显得平淡,甚至想不出究竟有什么可谈,大概也正符合了大学生活的普遍现象,在第一年的适应期过后,第二年便会出现分化,有人因为过于自由而堕落,有人则明白到大学终究得靠自己去把握,幸好我做了后者。想来其实也并无多少奇怪之处,自幼家贫,父母虽无知识无文化,但在为人处世上却对我影响颇深,心地善良且懂得勤劳致富(这里只能说是一种姿态和过程,而非结果),于我而言就该是好好利用有限的经济条件去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待有好的收成,浪费金钱是不孝,浪费时间是无知。那时已决定要考研,而且已开始看专业书,自以为一年级时看的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已为此打好了基础,但真正接触这些纯理论的知识时还是感到吃力,甚至发现教育学的书因为无料而显得无聊,却又不明白究竟是因为书本身显得枯燥还是因为我并没有去接受它们的底子。不过,那时我对哲学尤其是谈儒家文化的书籍表现出相当的热情,看那些书能让我有乐此不疲的感觉,乃至每看完一本书就能抄写多达半本的笔记,而且也尝试着写一写这些方面的论文和随笔,想必现在常能废话写一堆也是那时积累下来的结果。开始参加一些征文活动,级别不等,虽结果不同,但都给了我锻炼的机会,又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渐渐为班里和年级同学所知,辅导员T老师也对我照顾有加。有同学已开始谈恋爱,我自然也羡慕着,不过我对自己长相素来没有多大信心,且认为恋爱是费钱费力费时间之事,还是如大一时一样不在考虑范围内,我也跟家里说我大学期间不会恋爱,因为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而且我也习惯一人独自来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做独行侠,与高中同学的友谊依然在继续着,也在大学里找到了志趣相投者,而且喜欢在几个宿舍间串门,在感受差异的同时也放开自己,明白到大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给年轻人提供一个交往的空间,更在于通过将这样的空间演化为具体的存在而让人从中明白到人心冷暖和处世之道。由于一次意外的透露,L得知我曾经的心事,我也明白那时她也有着跟我一样的感觉,由是也内心也曾幸福过一把,不过尽管我们常有书信来往,我们却依然只能把那当作曾经的心动,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不仅是地域间的距离,更是因为我们都不能回到过往。当然,若说我对此没有任何遗憾绝对是假话,因为在那时的日记里我还写到其实内心还是有些失落,我本人本想把那当成自己的秘密,在被揭开后虽是一种解脱,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曾经那份珍藏于心的过往。那时已开始学着说重庆话,按我自己的话来说,该是我开始喜欢上重庆的表明,尽管之后我发现我喜欢的其实只是北碚(确切地说应该是西师)而不是重庆,我却因此而常被一些同学误以为是重庆人。心渐渐放开,懂得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无论他人在其中如何,重要的都还是自己去做。

2003年:大三——顶岗支教,初尝爱情

我一直坚信,大学期间我不会恋爱,但当爱情来临时,所有的抵抗都是徒劳无力的,这个东西是最好的催化剂,能将所有理智都化为这样那样形式的感性,当刻意装饰的坚强或冷漠被突破后,我也就成了爱情的俘虏。实际上,在此之间,我甚至话都没跟她说过,尽管我知道我们班里确实有这么一个人,我想当初她对我的印象其实也差不多,毕竟我乃无名小辈,没帅气的外貌,又无某些“官方身份”,更不懂得去讨女生们的欢心。大二学期结束时,响应学院去重庆乡村中学顶岗支教半年的号召,宿舍三个人都报了名,待到大三回校时,我们都被确定在大三第一学期派往目的地,为期近半年(2003年9月——2004年1月)。那时她并不在我们的实习名单中,却由于本要参加的某个女生因病缺席,T老师将本计划下学期参加的她调入本期与我们一同前往那个“穷乡僻壤”,而她的有个室友又是我的老乡,离校时托付我好好照顾她,这本是一句临场之词,却为之后埋下伏笔,尽管我们当时都未为这样一句话有过任何其他想法。前往的车上,我们也是话语不多,尽管我们坐的是同一排,但我更愿意跟那几个男生胡吹海侃而不是与她多聊,因为我内心始终有陌生感,但她晕车比较厉害,每次吐了后我都履行“照顾”的职责,默默递上纸和水,现在看来想必是行动胜于语言,即便话不投机有了这样一些行为也能拉近某些距离。到实习学校后,我们又被安排教初一英语,办公室的位置又挨着,由此有了共同语言,又常一起为工作出谋划策,接触得自然就比其他同学要多些,但并未多想其他什么,毕竟我虽是单身,她却名花有主,而且感情牢固。我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如同我曾经将感情埋在心里当成秘密一样,在她面前我依然做着能做的事,做得如同我本来就应该这样做一般,但当我在日记里开始出现某些让自己都惊讶的心理变化时,我知道这样的相处已让我有了某些想法,但也仅仅是在心理,行动上并未表达出来,因为我觉得这同样会是不可能的感情。但感情就是如此奇怪,它会在我的心理悄然而生,在她的心中同样会如此,我们仿佛觉得彼此就是各自所需,现实已被抛在了一边,我们宁愿就在这个小山村里好好珍惜属于我们的一切,而在遥远的地方却又有另一个人在牵动着她的心,我们小心翼翼,也同样缠绵悱恻,甚至开始幻想未来。知情者以为我们以身扑火,不知者艳羡我们出双入对,当局者虽如着迷,却都清醒,只是都难以拒绝。

支教的生活是辛苦的,不仅因为我们被当作全职教师对待,更因为学生们的基础实在太差,而我们又并非经过正统、专业训练的师范生,只是作为一种实习模式改革的试验者(我们更愿意用“先行者”这个词)而充当了教师这个角色。我任教初一英语和初二语文,同时兼了两个班的体育课,在大学里还没有学出名堂的我到这里仿佛就成了一个全能手,就知识储备而言教那群孩子还是绰绰有余,但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却又得费不少心思,这一点我们比起中师毕业的当地老师要差很远。于是,不仅教学上要进行自我摸索,要向当地的教师取经,为人处世上同样要向他们学习,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正儿八经的老师,在老师面前我们又是名副其实的学生,幸好年轻人学习和适应能力强,我们跟当地老师相处得非常融洽,甚至同去的同学还跟当地老师有了非常时期的爱情。我和她不仅主持了学校的元旦晚会,还当了一回伴郎和伴娘,以致后来我再次回到这个学校时,老师们还能记得起我们当时的风采和甜蜜。当然,我若要继续说下去怕是这点篇幅难以承受,实习回校后我写了三万多字的实习感言,但即便我当时想把那半年发生的一切都容纳进去,也还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我们而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只要不曾忘记,每次回头去看都会有新的感觉,都会发现新的收获。

C在那时很惊讶于我会恋爱,而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L后,她也给我送来祝福,如同我祝愿她的感情会有一个最终的归宿一样。我一直认为,这半年是我人生的第二次转变,因为爱情,因为实习工作,因为对待人生的态度,因为之后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此后多年,我常在梦中回到这个地方,也跟同学说,终有一天,我会好好写一写此处的点点滴滴,生命在此处留下痕迹,它也被静静地刻画在我的心里。

2004年:大四——剪不断,理还乱

回校后,他们终于决定摊牌,我们当初在一起时并非光明正大,从此却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恋人身份在同学面前亮相了,抛下的是一些闲言碎语和惊讶,以及她对过往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我曾以为我们的感情是在自然状态下萌动的,没有任何刻意的追求与掩饰,因而能自然地从那个山村过渡到大学校园,却没想过不同的情况下人对感情的需求并不相同,尤其是存在比较的前提下,这样的不同总是显露无疑。离开了那个地方,解脱了那份关系,我们实际上却仍在束缚之中,其实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颗未被按下按钮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只是我们不知道究竟时间被定在了哪个时候而已。我们一起吃饭,一起上自习,一起看电影,一起散步,我们如同其他的校园情侣一样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弥漫着简单的幸福味道,无需考虑现实生活的压力,即便一个小火锅也能让我们觉得满足。但我还是个倔强的人,有时甚至倔强得不近人情,这大概跟我小时候被母亲打骂时养成的性格有关,那时若我认定自己没有错,无论母亲打得多厉害我也不会闪躲,因为闪躲意味着屈服,而让她打似乎能表明我无言的反抗。每当我们发生争执,我都放不下姿态向她认错,实际上我并未学会去恋爱的技巧,我依然延续着当初在小山村里那一套,在那里总是有其他很多事情可以冲抵争吵留下的痕迹,可以不时地忘却,校园里却有不同。实习时我常写日记,许多时候我并不喜欢用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她也会通过看我的日记了解我的想法,回到学校后我依然继续写日记,但已是一个人看一个人写,很多时候她并不明白我究竟想什么,而我却又以为她理所当然地应该清楚,当误解变为裂痕,当裂痕成为沟壑,我们便都感到离彼此已很是遥远了。那时我已决定考研,而她又决定要回昆明工作,尽管我们依然想着我读研时我们能维持着两地分开的感情,我毕业后同样可以到昆明工作,但那时她以前的男朋友已在昆明工作,或许在经过慎重考虑综合分析利弊后,她决定重回他的身边。抛开其他因素不说,就我个人当时的性格而言,确实不能做一个好的男朋友,我不仅没有这个方面的技巧,甚至也没有足够的胆量,因为我总是害怕失去,总是显得不够成熟以至于她的朋友都认为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是,感情总是太复杂,我们又上演了当初在小山村时的感情闹剧,同在校园中,经常一起上课一起活动,我们不是恋人,却跟其他恋人无异,不同的只是我们又得在同学面前装得清白,实际上被明眼人一看就无法遮掩,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

学习上还是老一套,只是因为要考研显得更加充实和忙碌,并在04年6月入党,成为有组织的人,以“独善我身,兼济天下”为任。T老师考虑到我家境贫寒,为我争取到国家助学金,而我自己也通过给家乡政府部门的求助信获得数额不等的资助,愈发感受到自己其实是个被关怀着的人,暗暗对自己说日后当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们对我的帮助。那时手机已普遍,我也买了一部二手手机,从此进入了拇指时代,与以前同学的联系更方便了,却渐渐没了写信的欲望,发现自从恋爱后跟同学的联系确实少了,C已在上海工作,其他同学也忙于毕业就业恋爱等问题。但我并不认为该用重色轻友来形容这样一个状态,只是因为有了各自的生活后,曾经的生活肯定要显得黯淡一些,但并不意味着遗忘,某个时候想起时依然还是如同才发生一样,我也常看以前的合照,每次见到那一大摞信时总能感受到其实没有什么远去,只是方式略有不同罢了。大学的同学和朋友也面临着抉择,有些人已开始重温高中的学习状态,早出晚归以继续学业,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就业,压力都有形或无形地笼罩在我们的头上,但我们依然还过着大学生的生活,总在寻找这样那样的乐趣。其时,已有关系很要好的同学,也清楚哪些人是无法为友的,即便我向来都非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但那时如有着一腔热血的愤青般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愿为集体与他人着想的心地,还是能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为获得友情,有些甚至要铁于我以前的许多朋友。

 作者: lidel   回复日期:   2009/1/9 19:06:36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前些天啰啰嗦嗦写了《我的十年》,想了想分出四个部分发到罗曼,与众友分享成长的过程,只望并未污染你们的眼睛。小可近日回家,上网不便,祝各位顺利安康,百事可乐!
 作者: 子秋   回复日期:   2009/1/9 23:21:00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1.lidel同学有意志,有胸襟,有思想,朴实,本色,坦诚。欣赏!

2.但是也要批一个,有第三者之嫌,虽然那是竞争,但我总觉得有乘虚而入之
    嫌,不赞成。看来英雄难过美人关,需要加强。

3.不过,我觉得那个女的也不好,怎么可以这样?要不是看在LIDEL同学的面
    子上,要不是看在罗曼是公开网站的份上,我一定要骂几句。
 作者: lidel   回复日期:   2009/1/10 10:06:25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我承认当时我是不理智的,遭遇感情时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只是到后来又不知如何去爱,在一起时总有些任性和担忧,也使得本就不能安心的她在这里找不到所谓的安全感。只是,我把这段往事写出来,是描述事实和当时自己的心理,并没有想到她可能会被人谴责,因此要谢谢子秋兄的海涵。目前来看,既然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结果也就应由自己承担,无论是那时开始感情的我们,还是现在正在继续的他们,都已是各自的生活了。
 作者: 晴晴   回复日期:   2009/1/10 23:10:08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初恋总是来得无以抵抗。
 作者: 路因梦而生   回复日期:   2009/1/10 23:11:01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想到两组词汇:
1,了解与理解
了解,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看别人的故事;
理解,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立场体会别人的事!
我相信lidel  是真爱那个女子;
我也相信那个女子当初是真爱lidel!
甚至现在,lidel写得依旧这么美好,爱得依旧这么宽厚:他不期望“她”受到责备或者谴责,因为,尽管她没有选择他,但只要她过得幸福,他就微笑着祝福——尽管,这微笑饱含着泪水!

曾经全盘否定过自己,觉得自己爱错了,选择错了;
曾经痛恨“他们”,觉得自己被伤害了,被侮辱了;
但现在,我感谢那些美好的日子,甚至包括那些悲伤、沉重的日子:
正是那些,才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爱、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能承担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原则、什么可以妥协什么不可以、爱他包括优点也包括缺点,等等。
 作者: 子秋   回复日期:   2009/1/10 23:39:31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LIDEL是真爱那女的,但是那女的孤单也是原因,她不全是爱。
 作者: lidel   回复日期:   2009/1/11 23:48:15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
在那种环境下,孤单不会被思念抹灭,反而会越生越长,因此即便不是我,同行的几个同学中的一个也可能会成为她的男朋友,但这只是一种推测,甚至有点不怀好意(仅指我自己,子秋兄请勿介意)。在一起之后,我必须承认我们是相爱的,尽管后来的闹剧使得这样的爱显得十分脆弱,但她付出过,我也感受得到,就够!
 作者: 子秋   回复日期:   2009/1/12 13:13:43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这花虽然漂亮,但它是---孽之花。
 作者: 子秋   回复日期:   2009/1/12 16:46:51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对不起,LIDEL我不是说你,是说那个女的---三角恋。
 作者: 荷宝宝   回复日期:   2009/5/22 18:48:37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呵呵  大家宽容点好了  往事如烟  过去就过去了。。。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