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
*
您的呢称:
*
性 别:
男
女
输入密码:
*
确认密码:
*
*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我的十年》之硕士篇:2005年——2008年
作者:
lidel
发布时间:
2009/1/9 19:02:25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
2005年:研一——尘埃落定,抒写自我
青春的脚步总是迈得欢快,等我们意识到大学就要结束时,离别的情绪便不断在校园里漫延,每个人都想多在学校里呆一段时间,多数人却被当作社会建设者给送出了学校大门,我们学校从此又多了一批校友。我如愿考上研究生,她尽管费了一番周折,但也如愿回到了昆明,我认定我们的分开再无任何悬念,即便此时我们名义上早已分手。如同我们感情开始时有很多偶然因素却更在于人为一样,她最终放弃了成都的工作而选择昆明也让我感到大概我们本就注定不能在一起,或者说我并不是她的终点站,而只是一个暂时可以停靠的站台。大学最后的那段时间里,她比我更加爱辛苦,不仅因为找工作的难,更在于感情上的牵扯,而我在那时又回到了当初默默照顾的状态,陪她住院,陪她毁约,直至泪洒站台,各奔东西。人心总有不舍,因此总有太多负累,即便我们都意识到不可能在一起,我们却还在用某些形式来表明其实内心总是放不开对方的,即便此时她已经在昆明和他一起生活,即便我心已如死灰。我也终于体会到当初横刀刺向他人时的痛,痛到无法承受,却更像是自作自受,而夹杂在两个人中间的她实际上早已做出选择,只是不便于开口,于是我们都拖扯着,也都累着,到最后终于累到放弃。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我终于在除夕之夜给她电话,明确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告诉她从此我将不再联系她,但与其说是要放手,不如说是负气,就当时而言说出那样一句话依然很是心痛。人就是如此,尽管明明知道不可能得到,却因为曾经寄予了太多的希望而想当然地以为该有所获得,以为只有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才是最好的结果,却未想到没有结果其实也是一种结果。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我现在看来似乎一切都可以归于平静和淡然,那时却还是摆脱不了“失恋”的打击,实际上我已在一年多以前就失恋了。我决绝地告诉她我不会再联系她,实际上也体现出我当时的性格,认定了是这个理就不会有任何的屈服,其实想来对我们也都是解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没有联系过,我们都想好好过自己的平静生活。待到某个时候,我觉得其实一切都可以放下时,我给她发了封邮件,告诉她其实我并未记恨她,因为那已是她必然会做出的选择,也是我们两个感情必然的结果,而她也感动于我的释怀与成熟,但也仅限于感动,我们都已不再是当初不懂得珍惜彼此生活的人。我曾多次谈到过以往的感情,但都只是轻描淡写,从未说过相识及相恋的过程,如今看来不过是分手后我有些不想再去面对,或是怕他人以为我总是难以忘怀,又担心朋友会说我又想充当一次“搅局者”,正如以往我通常都会多想一些问题以至于许多事情都变得复杂一样。实际上我们现在已无联系,因为我认为既然他们已有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的联系就会显得多余,哪怕我以普通朋友的身份进行同学般的问候,也可能会是对他人生活的打扰,与其猜测可能会导致什么,不如让一切都趋于平静,曾经能在心里再引起某些回忆就好。那时的我不会爱,也不敢爱,现在的我已明白什么叫做珍惜和留恋,更懂得什么叫做理解和满足。陈奕迅唱到“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我也想过分手的恋人其实可以再做朋友,但那也只是心理上的感觉,而不意味着现实中的身份,因为现实总要比感觉严肃得多,许多东西正因为变成现实后才失去了它本来有着的动人意味,反而成为了束缚。
开始写博客,并立即爱上这种方式,或许是读研后又得有一段放松和适应期,也因为感情的波动导致精神上的空虚,需要用某种方式摆脱现实中的纠缠不清,在网络中与人没有任何拘束的交流让我感到无比轻松,所写的文章得到别人的认可又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满足于每天晚上在日记本里写上一小段话,等到室友电脑空余时再录入电脑,每天早上起来后再发到博客上去,长此以往,乐此不疲,渐渐地在博客上认识到不少朋友,定期去访问他们的个人空间,送去也收到他们的祝福,现实中的距离在那个空间里凝结为文字,一目了然。但是,我并未如某些人所言,要在网络上来一场恋爱,我承认我的精神在那段时间是悬挂在网上的,因为我感觉自己如同上瘾般常会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博客上究竟有什么变化,但我从未摆上一幅要找个女友的姿态,一是因为那时心灵疲惫,二是自己对异地恋并无兴趣,三是感觉若给博客加上这样一个目的就终会在某天失去再写的欲望。其实,这段时间里也有同学给我推荐对象,而我也碍不过面子曾和他们见过面,却终究感觉自己心思并不在那一处,尤其是在自己还没有走出曾经恋情的时候若与他人谈恋爱,难免会有寻求替代品的嫌疑,于是每个都成了朋友。此时见到女生,已能自如地打招呼,告别了曾经羞涩的年代,也由于好友的缘故,和几位异性的新同学很是谈得来,但却依然没有要开始感情的想法,即便我们都认为彼此都很熟悉,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把对方当作一个能倾诉和倾听的对象,没有身份的拘束让我们能更轻松地去信任彼此。学业上也无多少改变,似乎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却又总无头绪,做好详细的计划总被这样那样的意外给打乱,于是索性由着自己的意愿和心情来做,不考虑发文章,以为能做到厚积薄发,却终究提不起写论文的兴趣。在他人的推荐下,和另一位同学一起主持学院的学术沙龙,虽是跑跑腿发发传单,却也学到一些东西,通过这种形式认识了很多人也被很多人所知,又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活动,虽没多少发言权,却也是主力军,此时感觉心态已与大学时放开得多,唯一不变的仍然是不懂得委婉,常被人委婉地批评为没有社会经验的幼稚。
2006年:研二——扎根论坛,广结好友
这一年里最能让我铭记的,该是在樟树林论坛的日子,不仅因为我开始付出心血去耕耘属于自己的那一块领地,更因为结识了同样用心于此事的许多朋友,以至于我的生活开始了另一个阶段的探索。尽管当时选择了读高校德育这个方向,我却必须承认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初始只是认为自己应该以这样一种形式来拓展自己继续求学的空间和时间,及至后来发现自己实在无法真正投入心思去看那样的文章和书时,我意识到自己确实要对这个方向说再见了。我个人倒喜欢看些道德方面的东西,也曾试图去写点这个文章,但若真要与高校德育扯上关系,我觉得实在是勉为其难,甚至有些强词夺理的味道,毕竟不是任何谈道德的东西都要通过它与当今现实的结合才有意义,对它本身的探索和论述本就它价值的体现。于是,在看书后写随笔而不是如他人一般写论文,就成了我的选择,又因为当初写日记和博客留下了爱说废话的后遗症,当樟树林推出新系统时我便开始转战此处,并通过参加活动迅速成了VIP,文章频繁地出现在首页上,之后又通过他人的推荐做了教育专栏的版主,在获得他人认可的同时也认可自己。此时,我已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能更加自由地在网络上驰骋,每每在自己发出一个帖子后便细心地去回复网友们的回帖,同时又将自己的这些回复加工整理成新的文章,如此循环,倒也其乐无穷。樟树林的口号是要成为西大学子的精神家园,对我而言这样的口号确实喊得比较大,有些难以实现的味道,而且精神家园本就有着病态附庸的可能,不过既然是要做得有模有样,口号喊得大一些更能体现出领导层的高瞻远瞩和宏图大略,毕竟不是我们小人物能见识得到的,因此最好的选择不是去管它究竟要建成一个什么模样,而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活出自己的模样。我以为,樟树林这样一个虚拟社区,实际上对合并后的西南大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融合作用,当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都戴着面具聚集在这个狭小却又无限扩展着的空间里时,每个人其实都无区别,而这比真实的校园更能体现出大学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在此之前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无结识的可能,到樟树林后却能通过看帖回帖彼此交流,因此无论樟树林对学子们向领导们反映的问题起到了多大的帮助,我们都不能否认其已超越了现实的局限,通过发现其在促进友情乃至演绎爱情这个功能上我们就可以切身地体会到这一点。现实中我们接触的多是身边的同学,在网络上却将触角延伸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朋友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通过某些现实中的活动又加深对彼此的了解,究竟会成为如何的关系则看各自的把握和理解。曾有一段时间,我们晚上总守候在电脑前,等待着某个人的出现,等待着他发帖子,一群人在那里高谈阔论,嬉笑怒骂,身份都被抛却在一边,这样的思维训练方式远比课堂上老师们昏昏欲睡的讲解来得更加直接,以至于这个ID落入沉寂时我们都体会到了失落,乃至以为这个论坛能给我们的精神归属真正地弄丢了。当然,做版主也就意味着自己需要有帖子,而不是仅仅对着他人的帖子去羡慕,因此这段时间我的写作量也相当地大,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乐意为之,另一方面也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角色就该履行这份职责,而且在这个发帖回帖的过程中自己又能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能想到不少之前被忽略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充实和完善对某些问题的论述。又在平时常与论坛的几位好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不仅体会着网络中的乐趣,更是在现实中分享彼此的学习与心情,生活由此变得丰富,学业上的压力和枯燥因为友情的延伸而显得不难应对,毕竟读书不仅要学到知识,同样也该学会与人交往之道,而这样一些没有利益计较纯属友谊的一群人之间,总是有着更为真挚的感情。
当然,在网络上“以文会友”并不意味着我将所有心思都放在那里,经过一年的交往,已基本清楚同学中哪些志趣相投,哪些是话不投机,若说一年级只是放开心,此时便已懂得容纳,能真正以朋友之道去对待他们,不再如以前一样还有些小肚鸡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些人从同学转变为朋友,彼此熟悉后发现性格和爱好上确有相近之处,有些朋友则渐渐被遗忘,当我们发现彼此曾经用来维系关系的基础已不再存在时,这样的一份友谊也就被淡化了,尽管某些时候我们还是依然会发个短信有着问候,却已不再是彼此能倾诉和倾听的对象,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岁月变迁的见证。高中同桌从武汉到重庆工作,一时欣喜不已,如此一来当初我们同桌一桌的三个人便都到了重庆,但由于另一人远在巫溪,却难以相聚,而我们两个人的经常见面则让我感受到差距的存在,当我还在为着一个所谓学术的梦想清贫过着生活时,他的生活足以让我奋斗多年才能拥有,两个曾经一同努力的朋友已是两个世界、两个层次,不免让我对这份友情的继续多了一份疑虑。不过,这也只是已有的友情有了变化后的一种心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它的状态,也不意味着我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就要抱着这样一份担心以后彼此会变得陌生的心态,任何事情若还没有开始就用最坏的可能来揣测其发展的过程,我们自然都无法获得自己所想要的结果。因此,我还是用自己以往的态度去结交朋友,不求太多,用心为之,尽管我们在年龄上和家庭条件上都有区别,但彼此却并未因这些现实条件的局限而显得遥远,我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他们的照顾和帮助。我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喝更多的酒了,因为他们几个都是喝酒好手,我即便不胜酒力也当舍命陪君子,幸好他们也知道我的性格,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让我以我的方式看着他们的游戏继续。这一年暑假重庆旱灾,我却留在了学校,自去重庆后第一次假期没回家,几个本科一起升上来的同学自己做饭解决温饱问题,虽都是生手却也吃得蛮香,白天写写文章打打游戏,傍晚则一起去打羽毛球,生活倒也多姿多彩。此时的我们,还都在享受着当学生的幸福,毕业对我们还远,这正是我们还能过着属于自己生活的空间,只是,我们都不知道它究竟还能延伸多远,毕竟假期一过完,就意味着我们又得为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做选择了。
2007年:研三——专心考博,亦有锻炼
这个时候,我们还在回味着当初考上研究生时的欣喜,还记得当初拿到通知书时如同看到眼前出现一条平坦大道般的幻想,那些已毕业的同学也不断地跟我们表达着他们对读书的羡慕与留恋,我们自己则不断地将事情都堆积着,以至于等到要毕业时突然醒悟般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压力不断地涌向我们平静的校园,在就业潮的席卷下许多人浑身湿透也抓不到救命的稻草,只好随波漂泊,有些人则在几经周折后顺利上岸,开始有了新的身份和生活,有些人则在观望着。我始终站在岸边,看着他人弄潮,如同当初本科早早就确定要考研一样,读研不久我就做了考博的打算,但只是在樟树林上与C老师交流后,才在他的建议下要报考他的博士,而这当初对我而言也无异于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与肯定,毕竟在一个以科研论文为评价标准的系统里,一个老师能通过网络上的文章便对某个学生有了认可确是难得的。而这也坚定了我继续留守樟树林的决心,之前我曾想过若自己忙起来可能会无暇顾及版面的管理而成为不称职的版主因此想辞职,但另一方面由于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继任者不忍离开刚刚有点起色的“教育专栏”,而这样的一种锻炼方式确实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与资源,况且与C老师相识也得益于这个平台,我的留守在此时更有了一种报答之意。唯一的困惑在于,我究竟是只报西大一所学校,还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尝试着去考一下其他的学校,于是我遇到了与高考填报志愿时一样的焦虑,当初考研时只盯着西师一所学校,需要做的选择便是不选择其他的学校。按照传统,我们学院的人考博时选北师大、华东师大的可能性要大些,毕竟这两个学校更接近于我们的专业而且关系也不错,但在综合考虑之后,我把目光投向了杭州的浙大。一是若报那两个学校难免会出现与同学撞车的可能,二是浙大教育学院的师资并不弱,三是浙大的博士生待遇不错,这是我比较关注的,四是杭州是我一直都想去的城市,当然,这也意味着我比其他人要面对更大的风险,因为西大教育学院与浙大教育学院之间联系不多,而我当时也没找到可以帮忙的熟人,但心想既然是尝试,其实没有理由也一样可以做出选择的。十月份的时候,跟朋友说我决定同时报考浙大,朋友很是惊讶于我的想法,因为之前他们一直以为我就只会考西大,之后网报过后,这样的惊讶也就成了支持与帮助。于是,白天找个教室看看书,晚上则坐在电脑前梳理一天所得,空闲之余再回帖或写帖,生活在平淡中继续,没有惊喜也没有波动,一切都按部就班,偶有疲倦和烦躁,也认为理所当然,稍微调节一下便又开始了新的奋斗。有时如本科时一样,去江边看看风景,吹吹江风,看着顺流而下貌似平静却暗藏玄机的江水任思绪万千,那时没有相机也没有摄影的爱好,想来自己倒错失了很多值得固定的风景,以后再去看,恐怕又是另一幅景象了。
这一年的夏天,重庆洪水泛滥,似乎要将去年干旱时欠的水全都倾泻下来,暑假表弟到重庆玩,八月份我们一同返家。之前的三个月,我经同学引荐一直在一家杂志社做兼职编辑,体察到赚钱的不容易,真正明白到“以德为贵”这几个字的重要,料想一个人才识样貌俱佳而无德无良即便活得风光也可能会被众人的唾沫淹死,在接触过一些这样的人后更是提醒自己要引以为戒。这个时候,我也在学院担任了职务,事不多,但琐碎,尽管此时的我已懂得什么叫委婉,但依然如先前一样该说什么就说什么,此时众人已熟悉我脾气,或许有些人并不介意,有些人则晓得该如何委婉,是否有人也在背地里费点唾沫我并不清楚,也不愿猜测,事情做好后效果如何自由他们去评论。
作者:
lidel
回复日期:
2009/1/9 19:06:46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前些天啰啰嗦嗦写了《我的十年》,想了想分出四个部分发到罗曼,与众友分享成长的过程,只望并未污染你们的眼睛。小可近日回家,上网不便,祝各位顺利安康,百事可乐!
作者:
路因梦而生
回复日期:
2009/1/10 23:16:40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爱过,无悔!
作者:
荷宝宝
回复日期:
2009/5/22 18:52:57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不错 光阴不好虚度的。。。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
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