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
*
您的呢称:
*
性 别:
男
女
输入密码:
*
确认密码:
*
*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永远的清华园
作者:
bw148
发布时间:
2009/11/22 10:17:25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2000年的时候,北京出版社出版过一本熊秉明和宗璞编的《永远的清华园》,副标题是“清华子弟眼中的父辈”。
《永远的清华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家在清华》里回忆的教授还要长一代,基本是1900年以前,清华早期的教授。两本书基本是两代教授的风采。虽然这些人在1949年前还比较年轻,但基本延续了老清华的传统,但他们的风采也不好和老清华比,比如和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就国学这点来说,现在学术界大体认为,基本是一代不如一代,越往后越差,原因比较复杂。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和一个国家现代大学的发展是同步的。现代大学是一个现代国家起步时候必然要伴随的文化事件和体制变革。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确实起了很大作用。没有早期的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比如人才资源会很贫乏。清华正好在中国传统向现代转型中承担了重要职能,这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件幸运的事情。
清华大学原来叫“清华学堂”,清华的历史一般要从1911年算起。实际上,她的历史还要往前推3年。清华第一次往美国派留学生是从1909年。1909年头一次派留学生的时候,派了47个人去。第二次是1900年,派了70个人去。第二届学生里,有名的比较多,比如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1911年还派了一次,有63个人。没在清华读过书,但以“清华留美学务处”名义直接把学生放到美国去,在清华校史上只有这三届。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后来又改称“清华学校”,到1928年建立国立清华大学前,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属学部和外务部联合管理。
从一个人成长的经历来说,从派出去留学到回来,基本要10年时间。胡适1910年到美国去,1917年回来,就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起新文化运动。1920年以后,清华早期放洋的学生就开始回国参与中国社会的变革。1949年前,中国政界、企业界、银行、海关、税务,还有文学、教育等行业,中国社会上层,基本以清华人为主。在1928年建立国立清华大学以前,清华每个年度里都有放洋学生,当一个周期以后,这些学生都要回国服务。那时回国服务的清华教授待遇很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感情很重,不回来服务是说不过去的。闻一多、罗隆基都是1922年出去的。现在看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比如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基本是在清华奠定的,自然科学就更不要说了。当时清华放洋有个比例,80的人要学自然科学,大部分是工科,跟实用有关的。20学的是法律和政治。
拿清华钱出去的,一般我们称为“庚款”留学生,因为1900年是庚子年。义和团事件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中国给八国联军的赔款是4亿5千万两白银,美国人得到的大约是2400万两白银。1906年,美国外交部和知识界的人士,他们对庚子赔款的总体评价是这笔钱要多了。当时中国驻美国的外务大臣叫梁诚,他也在美国朝野活动,希望能把这笔钱用特殊的方法处理,这个看法也影响了美国的一些人。
19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给当时美国的总统老罗斯福写了封信,信的内容最早披露在一本名为《今日的中国和美国》的书里。这封信里,詹姆斯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生变革的国家,如果哪一个国家能够吸引正在变革的中国青年,那么这个国家以后在精神和商业上得到的回报将是巨大的。詹姆士这个人非常有远见。如果美国能把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美国来,那么,以后中国的精英都受到美国的影响,对美国就会有巨大好处。詹姆斯观察到,在1900年前后,中国学生大部分到日本或欧洲留学。詹姆斯看到这点就向老罗斯福建议,用庚子赔款,让中国往美国派留学生。1909年,中国外务部和美国就达成了协议,把美国应得的庚子赔款分39年时间退给中国,要求中国每年派100个学生到美国学习,然后再让他们回国服务。有了这笔钱,才有了后来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过去讲清华大学的历史时,有一个看法,认为这是美国文化侵略的一个产物,学术界现在不使用这个说法了,退还庚款是为了美国人还是为了中国人?我们不好简单评价,但从事实上来说,至少对中国有两大好处:第一,为中国现代化起步初期培养了大量人才;第二,传播了现代文明的理念。清华大学在抗战前在国内已经是名牌大学,在世界上也比较有地位。
今天大家关注清华大学,更多还是关注它的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清华有趣的现象很多。比如从文学上来说,好像有一种“北大开花,清华结果”的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清华是最出作家的,比如叶公超、闻一多、汪曾祺、曹禺、钱锺书、王瑶、何其芳、李健吾、卞之琳、冯至、常风、李长之等等,九叶诗派也多是清华的(西南联大)。王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学术上有一个清华传统,叫做“清华学派”,这个事实提醒我们,观察清华近100年的历史,对以后了解中国的学科历史很有帮助,清华确实是比较好地融合了中西学术传统的典范。
作者:
wzl88
回复日期:
2009/11/22 12:06:16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这个网站清华的不少,浙大的巨多
作者:
skiyuan
回复日期:
2009/11/22 14:08:59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哇,好向往啊
作者:
莱曼
回复日期:
2009/11/22 19:40:36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当年考清华差2分,泪奔。。。。。。。
作者:
闪亮宝石
回复日期:
2009/11/23 11:56:04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顶~~~~~~
作者:
若初
回复日期:
2010/12/8 10:11:57
有的时候报清华,勇气和胆识很重要。其实自己当年超清华录取线2分,但是就是没敢报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
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