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
*
您的呢称:
*
性 别:
男
女
输入密码:
*
确认密码:
*
*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风流督军与风尘女子
作者:
一文布衣
发布时间:
2016/6/27 20:51:50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 风流督军与风尘女子
民国,一个令人意兴翻飞的时代。你也说民国,我也说民国。那么男人和女人眼里的民国、民国女子和民国情缘还是有差异的。首先,民国其实是乱世,乱世桃花,乱世情缘。民国女子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窈窕淑女和现代意义上的知性女人外,还有一群出身特殊的女子。话说这桃花朵朵开,各有各的开法。除了鸳鸯蝴蝶派的才子佳人外,民国尤其是民初还有另一条英雄美人-----也就是风流督军与风尘女子的情缘故事线。
“山青青,水碧碧,。。。。。。”。80年代初期有一部电影《知音》,讲的是民国初年云南督军蔡锷和北京八大胡同云吉班里的小凤仙姑娘之间的一段传奇恋情。(旧北京的八大胡同也就是当时京师秦楼楚馆的聚集地,大家都懂得,不解释。)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之后南方十八省纷纷宣告独立,但是最终南北和议,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当上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是个野心家,意欲推翻共和复辟帝制做“洪宪皇帝”。
蔡锷(1882年---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人(今邵阳市人),是中华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领袖,曾经东渡日本,毕业于当时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为当时的“中国士官三杰”。蔡锷后来回国任云南新军的协统(旅长),辛亥年农历九月初九(1911年10月30日)发动了昆明“重九起义”,之后被推举为云南都督。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之后,部分革命党人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不幸失败。此时的蔡锷将军秉持着“军人不党”的理念,持中立态度,他并不支持二次革命。蔡锷刚开始对袁世凯的真面目还没有完全看清。同年底,蔡锷将军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想法,他甘愿卸下军权,亲赴“鸿门宴”宣誓入京就职。蔡锷入京之后发现了袁世凯意欲称帝的野心,为求脱身,假意沉迷于花天酒地之中,希望能寻觅机会,伺机逃脱虎口。这个过程中,蔡锷将军结识了名噪一时的京师云吉班小凤仙姑娘。经过几番曲折和试探,就在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后》,两人之间互相吐露了心迹,肝胆相照,英雄美女惺惺相惜。一时间两人成双成对,如胶似漆。蔡锷扬言要“金屋藏娇”,为了小凤仙,蔡锷甚至还把和妻母的之间矛盾闹到了袁世凯那里。就连刚开始半信半疑的袁世凯也被蔡锷的“风流放荡”搞得啼笑皆非。(电影里有一幕蔡母到青楼怒砸“小三窝”的双簧戏。)一时间蔡锷与小凤仙两人之间的恋情沸沸扬扬,成了当时京津之间各路报纸头版头条的重磅“花边新闻”,蔡锷也成了有名的“风流将军”。但是没想到就在这众声喧哗之际,在小凤仙的爱慕与配合下,1915年底蔡锷突然从老袁的眼皮子底下“金蝉脱壳”。“将军拔剑南天门”,蔡锷摆脱了袁世凯的监视,经天津、日本,转道越南,回到了云南。就在1916年袁世凯“洪宪称帝”之际,蔡将军在云南打响了护国反袁的第一枪。此时人们这才知道,蔡将军确实是“风流将军”。只不过这风流并不是情场上莺莺燕燕的小风流,而是力挽狂澜于既倒,英雄造时势的大风流。
百年风云,虽然硝烟散尽,但是风流督军蔡锷和风尘女子小凤仙之间剑胆琴心的英雄美人故事却流传了下来。不过这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美女拯救英雄,英雄拯救世界的旷古情缘的结局给人们留下的却是遗憾。因为和中国传统的男女爱情叙事不一致的是:最终英雄美人劳燕双飞,甚至阴阳两隔。蔡锷在护国讨袁战争胜利后,也就是在1916年因喉结癌不治病逝于日本东京。善良的人们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英雄不仅能和美人相遇,相知,相爱,更要能比翼双飞,在生活中长相厮守。那么这英雄美人能否在生活中相守呢?
话分两头,也就在蔡锷将军脱离虎口,回到云南振臂一呼的同时,也有另一位青年才俊毅然告别了自己的恋人和知音来到云南,襄助蔡锷加入了护国讨袁的队伍。就在护国讨袁胜利之后,蔡锷将军还送给了这位青年才俊一块金怀表。后来这位青年才俊又把这块金怀表送给了他自己的爱人和知音,并且他的知音后来虽然身在海外四十年,却一生一世保存着这块手表。那么这位青年才俊和他的知音又是谁呢 ,他们之间的情缘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潘赞化与潘玉良。潘赞化(1885—1959),安徽桐城人,既是老同盟会员,也是《新青年》杂志早期的撰稿人之一和民国时代的诗人。此君早年也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辛亥革命时回国,1912年被安徽督军柏文蔚任命为芜湖海关监督。
也是一百年前,就在1913年初夏的一个夜晚,安徽芜湖城里最繁华的餐馆
---江上酒家有一场宴会。就在那里,当时任芜湖海关盐税监督的潘赞化结识了芜湖青楼的烈女子张玉良。张玉良(1895—197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0岁时被舅父卖入芜湖青楼。就在那一晚,就在那一刻,张玉良以自己的才情和身世打动了潘赞化。事后潘赞化顶着世俗的压力出巨资替张玉良赎身,同年由中共的创始人也是潘赞化朋友兼安徽老乡的陈独秀替二人证婚。张玉良感恩于潘赞化,改姓为潘。当然潘赞化是有原配发妻的,潘玉良只能做妾。之后潘玉良又遇到了人生道路上新的贵人----洪野和上海美术师专的校长刘海粟。在潘赞化的支持下,潘玉良通过自身不断刻苦努力,艺术上的天赋迸发了出来。1918年,潘玉良考入上海美术师专,1921年赴法留学,1929年归国后曾被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但是命运总是曲折,之后潘玉良可谓是一脚幸运,一脚蹉跎。就在她的艺术事业充满生机的时候,因为青楼女子的出身和小妾的地位,却在社会和家庭中面临着重重的世俗偏见和压力。最后在1937年,潘玉良不得已和自己的丈夫分离,二度赴法。然后直到1977年逝世她一直都没有再回国,也没有加入法国籍。她到逝世前一直将潘赞化送她的那块蔡锷送的纪念护国讨袁战争的怀表放在身边。这个故事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1994年黄蜀芹导演,巩俐饰潘玉良的电影《画魂》。
潘赞化和潘玉良的情缘故事还是给人们留下了遗憾:英雄救美,英雄再造了风尘女子的命运,可惜最终相爱时难相守更难。那么这种曲折情缘的根源是什么呢?也许会有世俗中人会说:“潘玉良出走的根源在于她是妾,可惜潘家大太太的位置不由她坐”。
那么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民国年间另一位比起潘玉良更有勇气和力量,更为独立的民国传奇美女----董竹君。1997年12月,一位98岁的世纪老人在上海逝世,在逝世前曾在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说道:“我不向无理取闹低头,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同时她还写了一本自传《我的一个世纪》。这位女士就是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和原董事长董竹君女士。同时她还曾是民国初年另一位“风流”督军夏之时的正夫人(填房太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董竹君(1900年-1997年),原名阿媛,出身于上海。在她13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其父典当到上海青楼作“小先生”,也就是只卖唱不卖身的“清馆人”。那么要讲董竹君,不妨先讲夏之时。夏之时(1887-1950),字亮工,四川合江虎头乡人,也是一位老同盟会员,也曾东渡日本。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夏之时入日本东斌学校步兵科学习军事,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前的1908年回四川,任新军的步兵排长。1911年11月5日,他在成都龙泉驿策动新军,组织了“龙泉驿起义”。之后率领起义军东下,光复重庆后被众人推举为蜀军政府副都督,时年24岁。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也就在蔡锷和潘赞化进行反袁斗争的同时,1914年夏之时等人也在沪上策划反袁斗争。就在当时上海的长三堂子,在策划革命工作的同时,27岁的夏之时遇到了正值豆蔻年华的董竹君。夏之时被董竹君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有一段时间夏之时是魂不守舍,可以说是茶不思饭不想。同时董竹君也被夏之时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所打动,这又是一出英雄美人故事的开始。本来夏之时也想象潘赞化对潘玉良一样,通过赎买的方式把董竹君从青楼里救出来。但是没想到董竹君先和夏之时谈了三个条件:(1)不要赎身,要自己逃出来(2)不做小要做大(正房太太)(3)要和夏之时一起去日本学习。夏之时答应了董竹君的条件(1913年,夏之时的元配夫人在四川老家病逝。),同意等董竹君逃出来后带她出国并娶她为妻,并料理家庭事务。之后,1914年春末的一个深夜,董竹君借机逃出了火坑,在旅馆和夏之时会合后奔赴日本,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日本,董竹君真正学到了文化,也学到了许多开明的思想。
夏之时在袁世凯死后的1916年回到四川,在川省的军阀混战中进驻合江,成为了一个拥兵自重的新军阀。此时董竹君带着孩子从日本归国,来到了夏之时在合江的大家族,替夏之时打理整个家族的日常内部事务。在这个过程中董竹君初步展示了自己管理上的能力,堪比大观园里的王熙凤,可以说把夏之时在合江的大家族打理得井井有条。董竹君用自己的治家能力扫除了夏家人对她的偏见和歧视,赢得了尊严和地位。为此夏家决定重办婚礼,以确立她的合法地位。在一个精心选择的日子,夏家张灯结彩、杀猪宰羊,董竹君带着大女儿第二次拜堂,行了结婚大礼。
但是没想到就在董竹君治家有为的同时,她的男人夏之时却在外面的世界遭人“打了黑枪”。1919年,夏之时在去成都赴任的路上“大意失荆州”,被人暗算夺了兵权。从此夏之时正式下野,失去兵权的夏之时以后再也没能在政治上东山再起。曾经的一个进步有为的少年督军从此失去了朝气,褪化为一个思想保守,沉迷在过去辉煌中,终日借酒浇愁的在野“寓公”。也许是因为被“拔了虎须”,下野后的夏之时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在家里对董竹君也越来越专制,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不可调和。最终在1929年,董竹君带着自己和夏的四个女儿离开四川,出走上海。又过了五年1934年董夏二人正式协议离婚。在离婚时,夏之时撂下一句狠话:“你若能在上海滩撑的下去,我在手掌心里给你剪鱼吃。”夏之时万万没想到的是,曾经的娇妻带着自己四个女儿不仅没有趴下,反而历经艰辛曲折在在上海滩开办了名噪一时别具一格的锦江饭店,成为了沪上的知名企业家。虽然董竹君的成功有一定前督军夫人身份的原因:当时的上海市警备司令杨虎是夏之时的把兄弟和儿女亲家,其他的黑白两道也得买一买辛亥革命元老夫人的面子。但是锦江饭店蒸蒸日上的势头更主要的是由董竹君个人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成熟的管理能力,和超强的周旋于上海黑、白、红三道的交际能力所决定的。建国后,在公私合营的洪流中,董竹君又能很明智的激流勇退。最后,董竹君这位历经多个时代,见证了百年风云激荡,又经历了从青楼女子到督军夫人,再到出走的“中国娜拉”,然后到成功的商界强人和政界名流多种身份华丽转身的传奇美女,在写下了自己一生的传记《我的一个世纪》后,终于拉下了人生舞台的帐幕平静地辞世了。“剪不断,理还乱”,董竹君直到临死前墙上一直挂着夏之时的画像,在子女面前也没有对夏的半点怨言。人之间的感情可以这样的微妙和藕断丝连,相爱时难相守不易,相离却牵挂乎?
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出淤泥而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民国年间有这样一群女子,她们虽不出身名门,但即使流落风尘环境再恶劣也不曾磨灭顽强独立的个性和对爱的追求。在爱的火花的引领下,她们能勇于冲撞封建的桎梏,大胆地寻找人心温暖之处栖息。即使相守不易,在人生和爱情的路上她们依旧是幸运的。因为她们相遇相知了那个时代一群杰出的青年才俊,一群投笔从戎豪情万丈的骄子,遇到了那个可以为爱坚强,也可以为爱憔悴的他。
[后记兼补充]
此文为上周六(2016年6月18日)晚,民国风情旗袍趴的开场《民国爱情故事》书面版。为了求得精简和趣味性的表述,当天我的开场白是在此书面稿基础上有所取舍和重新组织过的。另外上周书写匆匆,今天回过头来我想再补充些。
首先有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故事的起始发生地都在青楼,为什么民初的革命志士都喜欢往“红灯区”跑,这好像和主旋律下的价值观多有不符。其实一则,民国青楼也分三六九等,比如上海的长三堂子是指豪华精致的妓院,地位仅次于书寓,里面的姑娘均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技艺。从民国初年到五四时期有一种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名流和上等风尘女子的交往是得到当时社会认可的。二则,当时上海的长三堂子在纳了“花捐”后,和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之间也是有“协议”的------青楼茶围的帘子拉起来后,天王老子也不得进。所以上海的高级妓院也就成了革命党人密谋和开会的地方。三则,“质本洁来还洁去”,无论是小凤仙、潘玉良还是董竹君都是出自良家,因为时代或者家庭生计所迫,她们在豆蔻年华不幸沦入风尘,主要是卖唱的雏妓和艺妓。比如董竹君,童年生活很清苦,爸爸是洋车夫,妈妈是给大户人家“粗做”的姨娘。尽管她的父母拼命劳作,仍不得温饱。六岁那年父母亲曾送她去附近举人办的私塾读书。但是九岁的时候,董竹君的父亲因为劳累生病,一家人的生计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读书了。在百般无奈下,父母只有把唯一的女儿送去学戏,然后以300大洋的价格将她押给上海五马路的一家妓院做“清倌人”,也就是卖唱不卖身的姑娘。
在正文中,我写了三个故事,演讲时跳过了中间的潘玉良。实际上第一个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是坊间谈资最多的,从最早的80年代初的电影《知音》到后来还有过一系列电视连续剧。那么拨开历史的迷雾,抛开影视剧中戏说的成份,关于小凤仙对蔡锷逃离北京的实际帮助到底有多大,甚至蔡锷的真正知音是否另有其人,无论在史学界还是民间都有不同的声音。其实历史上蔡锷有刘新英和潘蕙英两位夫人。根据蔡锷与潘氏夫人所生的后人描述和相关历史书信资料表明,蔡锷是携同了二夫人潘蕙英和老母一同进京的(电影《知音》中陪同蔡锷进京的只有蔡锷的老母。)另外在京时,潘夫人是知道蔡锷和小凤仙之间的交往的。而且,潘氏与蔡锷伉俪情深,特别在后来的护国战争期间互有书信往来可证---“吾妹于归后,连年生育,因之气血大亏,宜善加调摄。”(见文《蔡锷后人:将军知音是夫人潘蕙英 非小凤仙》)但是出自潘氏后人的此文似乎又过于淡化了小凤仙。此文中说小凤仙当年也就是15岁的小丫头,在智识、思想等各方面都无法成为蔡将军的知音。但潘氏夫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912年嫁与蔡锷,1914年也只有20岁啊。当然潘氏年幼时曾进入女子私塾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稍长后又接受过西式教育。不过据资料小凤仙1900年出生于杭州旗人官家(还是笔者老乡),母亲是偏房,辛亥革命后家道衰落被卖入青楼。(电影《知音》中小凤仙谈及自己的身世是南京人,父亲是教书先生,因为“二次革命”中为民军写标语而被袁军秋后算账杀了头。)但是小凤仙自幼聪颖,识文断字,会拉二胡,会弹琵琶,会唱京剧,会写歌词,很快便以“色艺俱佳”脱颖而出。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小凤仙也是一位很有才情,甚至也可能是位有见识的女子。那么自古英雄爱美人,难道侠骨柔肠的蔡将军就对小凤仙没有一丝一点的欣赏吗?清•蔡锷《题赠小凤仙》:自是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我们从上面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蔡锷将军对小凤仙的欣赏,所以我相信蔡锷将军与小凤仙之间是有英雄美女惺惺相惜的感情和爱情的。
后面的两个故事里,我更有感慨的是夏之时和董竹君。应该讲夏之时是我所崇拜和扼腕叹息的一个民国历史人物。在史学界有一个问题:领导辛亥革命的到底是谁?按照教科书的观点领导辛亥革命的是清末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但是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人数和力量上都是相当微弱的,而且在清末的“新政”中他们的大部分人日子过得很滋润,还远远没有到为了“资产”和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翻脸的地步。另外有一种意见,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实际上是一批青年学生,留学生或者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也就是19世纪末年至20世纪初年在中国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当然在当时能够将子女送入新式学堂甚至出国留学的大部分家庭不会是处于非常社会底层的赤贫或苦力阶层。这批新型知识份子的家庭背景主要应该是城市的工商业阶层和农村的士绅阶层。还有就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中日之间有过一段“蜜月期”,中国的学生中有一个留学东洋的热潮。夏之时就是当时这些投笔从戎,可以左手执笔右手挎刀的青年才俊中的一员。在清末民初这么一个英杰辈出、风云激荡的乱世中,夏之时脱颖而出,领导了四川成都的龙泉驿起义,年方24岁就成为了蜀军政府的副都督。当是时也,夏之时都督是何等的英姿勃发,少年风流。1914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缉捕革命党人,用3万大洋悬赏夏之时的人头。此时的夏之时暂时“潜龙在渊”,栖身于上海租界从事秘密反袁活动。革命活动暂时的低潮却是夏之时人生的高潮,也就在这个时候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夏之时结识了不同凡俗的董竹君。又是英雄美女惺惺相惜,此时的夏之时作为一个进步的革新者力排众议,抵住了来自家族和世俗的压力,救董竹君于火坑,给了董竹君新的生活的希望。(20世纪末董的女儿在央视的采访中说:“我父亲改变了她在火坑里的状况”。)夏之时这位热血青年把自己的满腔柔情给了心爱的董竹君,此时的董夏二人是真心相爱的。但是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后浪推前浪。曾经走在时代前列的夏之时由于过于自负跌倒了,在兵权被夺后政治生命终结,这一跌再也没有起来。那么一个人政治生命的终结未必意味着思想生命的终结,可遗憾的是夏之时的思想也逐渐落伍于时代,在其个人变得日渐消沉的同时,曾经的朝气青年再也不见踪影,夏在家庭中也变得越来越专制横暴。本来夏对董的爱情里有儿女情长拥有的成份,也暗含有大男人对心爱妻子狭隘的妒意。是不是失意后的夏之时太怕失去董竹君,而越怕失去最终就越失去了呢?“朝也相随,暮也相随,苦也相随,乐也相随,人生有梦才算美”(电视剧《世纪人生》的主题曲《追梦》)。最终董竹君以出走和离婚结束了和夏之时两人之间的婚姻,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相伴终生。一方面清官难断家务事,另一方面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是微妙的。董竹君一直把她和夏之时的结婚照放在卧室的床头,虽然分手,但有些事是她这一辈子是忘不了的啊。也许在夜晚的梦中,董竹君还见到过那个曾经的“夏爷”,那个曾经既赐给她幸福也带给她伤害的男人。。。。。。
作者:
回复日期: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
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