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
*
您的呢称:
*
性 别:
男
女
输入密码:
*
确认密码:
*
*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被忽视的心理疾病-边缘性人格障碍(部分转载)
作者:
mahemee
发布时间:
2011/8/24 14:42:05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 按照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边缘性人格障碍一般有6个表现症状,如果有三个符合就可以被确诊为边缘性人格障碍。为什么我的标题是“被忽视的心理疾病”呢?因为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咨询中,我们的来访者并不是以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问题的主线来找心理医生的,他们会以情绪问题、亲密关系问题、职业发展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来进行心理咨询。但最终发现,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是伴随边缘性人格障碍的。
*我恨你,但我又离不开你。
这个特征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亲密关系上。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可能会将某个人看得很完美,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当有人胆敢评价他的偶像,而评价的标准和他不一致的时候,他不会考虑这个评价是否客观,是否正确,他会立刻进行反击,会做出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来保卫他的偶像,以表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这样人际关系的认知在不久之后就会发生转变,当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的时候,就会完全推翻自己的判断,会觉得自己的偶像很不好,一无是处,这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反复过程中,和他相处的人是备受煎熬的,尤其是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更是在折磨中跟他相处。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可能会被他想象成完美的人,但是很快又会被否定。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极端的完美与贬低之间的过程中来回的转换。他在转换的过程中,他是不会离开你的,他不是说我恨你就离开你,他是不离开你的,他会依赖你。一会觉得你完美,一会又觉得不好,关系上极不稳定。他们的攻击往往指向自己亲密的人。
*我随时有可能被抛弃,所以我要努力。
这种人会以一种疯狂努力的方式去避免真正的或是想象出来的被抛弃的可能性。他害怕被别人忽略和抛弃,他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他是不会让别人先说“再见”的,他总是先别人之前说,他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想象着随时可能被抛弃,所以他宁愿先放弃,还有就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去避免他想象出来的被别人抛弃,那他就会在关系中努力的去做,做什么呢?控制!争取让所有的事件自己都能够把握到,争取让所有的人都被自己控制住。害怕被抛弃,所以他要努力的变成一种控制性人格,脾气爆燥,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达不到就不行。
*我一直在怀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对自我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个性稳定性的特征,我们知道一个人最稳定的部分就是个性,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生活、对人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态度不是那么轻易就转变的,所以有的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自己的认知也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认知,如果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一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上有一些障碍了,个性上面相对来说就不是很稳定。也有一些人可能出现性心理的障碍。
*我应该受到惩罚,因为我不够好。
当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没做好而出现了不好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然后我们会怪自己没有做好,怪自己为什么不那样做就好了,这就是自责;自己做错了事情,那就应该受到惩罚,于是就开始了自虐的行为。这一类的人在内心里对自己的认知是相互冲突的,他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一定惩罚的,所以他有自我毁灭的倾向,自我毁灭其实就是自虐。 自虐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我不够好,所以我要采取行动来惩罚自己,有什么方法呢,就是直接的伤害自己;二、我为了达到毁灭自己、惩罚自己的一个效果,我不自己动手对自己这样做,而是对别人动手,以达到因别人受到我的伤害而反过来伤害我的一种方式。我们说这种自虐是穿着马甲出来的,比如说我借了别人的钱不还,等着别人来找我,打我、骂我,这就是一种自虐;三、第三种是穿了更多的马甲出来,他把自己的生活过的一团乱,很没有趣,有些事情在理论上和客观现实上他完全可以做的很好,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他就会把事情做砸,总是会发生一些事件,使这个事情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这种事件循环性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发生,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具有隐藏性的自我毁灭的倾向。这一类的人还会具有逃避的特点,就是说我什么都不做了,出家当和尚去、当尼姑去,到山清水秀的地方,什么也不做,表面上看是一种隐居的生活和享受自然,而实际上,是以消耗自己的生命时光来毁坏和影响自己的价值,或是摧毁创造自我价值的条件而达到自我的毁灭。这些人会有这些行为,我们要理解这些行为是由情绪产生的,这种人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只要拿出来,我们就知道他是一个自虐性的人格障碍。
*我要死给你们看,这样你们才会关注我。
这类人的表现行为就是反复的自杀,发生自杀行为,或者表现一种自杀的姿态。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想好了要自杀,想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一次就可以做到,或者是他确实在心理层面受到了较大的创伤,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想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在某一个时空下面想好了的。采取极端行为和态势来引起关注的表现,这是这类人的“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控制不了我的情绪。
这一类的人情绪是一会开心,一会烦恼,心境的长期不稳定。我们一般人的情绪情感空间里的情绪是3:7的,就是说3分是负面的,7分是正面的,不开心只是一个时间。这一类人的心境的情绪反应极度不稳定,容易被激惹,一会焦虑持续了几个小时,一会脾气暴躁又持续了几个小时,一会又开心得不得了几个小时,他的情绪反应不是持续几天的反应,而是一会时一会的,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情绪根本无法控制,属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这也是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标准之一。
*偏执、分离,但我不是精神分裂。
短暂的应激及有关的应激观念,遇到一些事件会有一些极端的想法,这个极端的思想和很多人都不一致,这一类的人会演变成偏执性的人格障碍。或者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分离性的症状,心理学上叫做解离性人格。就精神分裂症来说,精神在一种失控的状态下,外面的一个行为的自我的表现与内在的一个空间自我是分裂的。而解离性人格是分离的,它有时候又合在一起,所以不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又不能诊断为神经症,神经症主导是两种观念不相上下,两个自我,两个观念互相冲突;精神分裂是二种力量互不来往;而这种解离性人格,他时而合并,时而分开,合并也好,分开也好,大多倾向于偏执或者解离状态。
从上面的几个标准或者说现象来判断,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这种人,为什么会越来越多这种人呢?这就是在人格的社会化过程当中,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当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人格成长的环境,不好的教育导致了不好的结果,现在道德的模式,人际交住的模式、亲密关系的模式都在趋向于多元化,让我们无所适从。如果我们处在一个时代,我们的价值观全部一样,也不会出现人格上过大的偏差,就是有偏差也基本是一个类型,不会很多类型都有。所以现在正是处在一个混乱的,正处于转型的社会当中,我们的社会道德体制、亲密关系模式、人际之间的信任是多元和混乱的,在混乱的模式下面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或者符合上面提到的二条,或者三条,或者更多。这类人一旦形成这样的模式,就会影响到对自己的评价、快乐的程度,幸福感,还有亲密关系的相处能力。对自己不认同,不认同自己的价值,别人也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崇拜和攻击,自大和自卑,这一类的人在增多,却没有被我们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所重视,更不要说一般的人了,所以有些人受到了伤害还不知道。这也是题目用“被忽视的心理疾病”的原因。
目前处理这类型的个案的时候,一般是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整合来访者的认知、情绪、人格,结合辩证思维、辩证行为,使他能重新认清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是通过咨询师与当事人的人格互动的场来处理过去的客体关系的过程。有时候我也会把这类人在进行个体治疗的同时,放在小组治疗中。这个就是混合治疗,在小组中验证自我认知促进心理重建,也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会支持系统。然后逐渐把这个类型的人聚集起来才去小组治疗模式,这可能是比较好的一种解决方式。目前,因为实际操作的难度,还在尝试中。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
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