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您的呢称:
性 别: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课程
    作者:  sunny4715 发布时间: 2012/5/6 22:50:56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心理学导论课程的首位客座讲师彼得·萨洛维院长,他是耶鲁学院的院长。

他一直是个活跃的科学家,尤其是作为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积极地参与对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对如何适当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确定健康信息。他还创立并发展了情商这一概念。他曾讲授过耶鲁学院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课程,一门关于法律中心理学的课程。

今天就欢迎他来为我们讲述爱情。

今天是情人节,我们的主题是"爱"。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情感,爱是一种情感,但我并不是针对个人进行研究,至少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这个主题也适用于理解许多社会心理学现象。

我估计这场讲座中要谈到的一些观点,你们可能从未听说过。大家在今天的讲座中要注意几点,今天我谈到的一些实验,现在已经不能再进行了,这些实验在伦理上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但在五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早期都有进行。因为当时伦理标准不同。

大家需要思考的一件事就是,你们认为这些实验能否推广到其他类型的二人关系之中呢?

首先是爱的定义。

  

罗伯特·斯滕伯格,他现在是塔夫斯大学的院长,他所提出的爱的理论认为,爱由三个成分组成:亲密、激情、与承诺。

承诺有时也称决心或承诺。他认为如果你没有同时具备这三要素,你并没有体验到爱。

第一个因素是亲密。就是亲近的感觉,与某人沟通、相互结合。从行为上说,亲密就是你们分享秘密,你只和这个人分享信息,而不和别人分享

第二个因素是激情。激情的定义因人而异,激情就是把我们引向浪漫爱情的驱力。你可以当它是生理吸引,或者是性爱。

斯滕伯格认为这是恋爱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他所说的决心或承诺。决心就是一个人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愿意为这段关系贴上恋爱标签,做出承诺来维持这段关系,至少持续一段时间。

斯滕伯格认为,如果你不称这种感情为爱情,如果你没有保持这段关系的欲望,那这种感情就不是爱情。

因此,如果你具备了这三个因素:亲密、激情和承诺,你就有爱情了。

1.都没有:

如果你没有亲密感、没有激情、没有承诺,那你就没有爱情。斯滕伯格称之为无爱。他想说的是,现在你和坐在身边的人的关系,假设你身边坐的是随便一个人,你们的关系可能就是"无爱"

2.三选一:

(1)让我们加入亲密感,分享秘密,是种亲近感、联系感、结合感。如果我们对某人拥有这种感情但没有激情,也就是说没有性唤起、也没有承诺要维持这段关系,这就是喜欢。

大多数典型的友谊中都有着这种感情,这里指的不是密友而是普通朋友。

(2)如果你并未感受到亲密、也没作出承诺,但却充满激情,你感到性唤起,这就是斯滕伯格所称的"迷恋"。

痴迷的爱,也就是一见钟情:"我不认识你,我们从未分享过任何秘密,因为我们并不相识,我没有义务界定我们的关系,我对未来也没有承诺,可是我深深地被你吸引",这就是迷恋,也就是斯滕伯格所说的"痴迷的爱"

(3)第三种只含单一要素的关系是:没有亲密感、没有结合感、没有亲密、没有秘密、没有肉体吸引、也没有性唤起,但天呐,我们竟要维持这段关系,我们要始终对此负责,斯滕伯格称之为"空洞的爱"。

"空洞的爱"挺有意思的,这通常是长期关系恶化的最终阶段。"我们互不交流,没了亲密感,我们对彼此不再有肉体上的吸引、没有了激情,但为了孩子我们最好还是在一起,或为了保存脸面最好还是在一起;或者我们最好在一起,否则经济状况就会出大麻烦"等等。各种亲密或者激情以外的原因,都可以使人们对对方作出承诺,这就是斯滕伯格所称的"空洞的爱"。

有趣的是,在婚姻包办的社会里,这种状况往往是恋爱关系的第一阶段。当然,有趣的是,这类关系的离婚率并不比因爱情而结婚的人离婚率更高。

包办婚姻更可能会发生在不赞成离婚的社会里,这些社会中离婚的社会成本很高,所以人们会出于种种原因在一起。

3.三选二:

(1)如果你有亲密感,"我们分享秘密、充满激情、彼此吸引,但我们并不会相互承诺",斯滕伯格称之为"浪漫式爱情"

这种关系有着肉体吸引、紧密联系,却没有承诺。罗密欧和朱丽叶初次相见时就是如此。一段恋爱关系开始时都类似于这样,"我们彼此喜欢,被对方的身体吸引,我喜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但我不会做出任何长期承诺,因此我甚至不愿意用'爱'这个词来描述我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浪漫式爱情。

(2)如果你们之间有亲密感,我们彼此分享秘密,但肉体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吸引,不过我们都对这段关系都有承诺,斯滕伯格称这种关系为"友谊之爱"。这就是密友之间的关系,"我们承诺彼此坦诚,承诺永远做朋友",但是这里不含肉体吸引。

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古希腊对某种恋爱关系的理想型。

(3)如果我们有激情"你对我有性吸引力",但我们并不亲密,"我不怎么想了解你,也不怎么想让你知道我的事情,不过我一心想要保持我们之间肉体上的相互吸引,这种感觉被斯滕伯格称为"愚昧的爱"。

仿佛好莱坞电影里的浪漫情节,这可能会导致一场闪婚,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在拉斯维加斯,结婚了一天半,然后意识到,这并不是个好主意。"可以说我们只在性方面互相承诺",但这种关系很难持久,因为我们可能毫无共同点。我们可能什么也不交流,我们可能互不信任、彼此之间也没有特殊的联系。

4.三个都有。

另一方面
如果你三要素兼备,亲密、激情和承诺都有,这就是斯滕伯格所称的"完整的爱"

是那些未能将你杀死的事物使你变得更强,这就是练习背后的意义。

如今社会心理学对"爱"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了对"吸引"的研究。是什么让人们感到彼此吸引呢?什么让人们想要亲近?什么让人们会对彼此有身体欲求?什么可能会导致承诺、作出承诺的决定,让一段关系持续下去?

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吸引",会关注七个变量。我把它们分为两组:三大变量和另外四个更有趣的变量。

我所指的"三大变量",是指这三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变量

要理解三大要素,就要理解"一切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

1.
第一要素:人们发现自己与空间距离较近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也更容易发展为恋爱关系。

  

这一点已经通过许多有趣的方法得到证明。你可以使用一个网格图,还可以用一个城市街区的度量表,计算每个人的住所相隔多远。住得更近的人更容易形成恋爱关系。大学校园里情况也一样,我们可以按英尺计算你的宿舍,离校园里任何一个同学宿舍的距离。这种可能性之间会有相关性这是一种负相关,即和一个人发展为恋爱关系的可能性,与你和此人的房间距离之间的相关性。

但这个想法也许有点儿违反直觉。有一种关于陌生人的文化传说认为,你不认识的人,才是你会爱上的人,在身边的人反而不太可能有感觉。

2.第二要素:当人们更为相似时,会觉得更受彼此吸引。可能是一些明显的因素相似,例如身高或是年龄,但也可能是别的,诸如对于死刑的看法,更喜欢红袜队而非洋基队
[棒球队]。

3.第三要素:熟悉程度是指我们往往会爱上在我们周围已经熟悉的人。

那么三大要素:与你相似的人,你熟悉的人,在你周围的人,这就是一切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会吸引你的人。

四小点要素,它们更有趣是因为它们有点复杂、有点微妙。

四小点要素一:"能力"。通常我们更容易被有能力的人所吸引。

相比能力差的人而言,我们更喜欢有能力的人。但是能力太强的人,那种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会让我们感到有威胁。

所以我们真正喜欢的、真正为之所吸引的,是偶尔也会犯错的有能力的人。这点被称之为出丑效应。我们对这些能力强的人的喜爱,会因他们犯的小错误、做的尴尬事,或者失败的经历而增加。这点可以从公众人物的身上看出来。

有个很经典的出丑实验,在实验中你被带进实验室听一组面试录音,录音中是你们学院参加竞猜比赛的代表候选人,这个比赛叫做"学院杯"。参赛候选人面试录音时,你被要求去决定,谁将会被选中去参加学院杯。有两种人,近乎完美的人,和平庸的人。近乎完美的人答对了百分之九十二的问题,还低调地承认自己是学校精英团队的一员,是年鉴的编辑,社交广泛,这是近乎完美的人;平庸的人只答对了百分之三十的问题,承认他们成绩一般,只是年鉴的校对,参加过田径队的选拔但落选了。所以他们有许多共通之处,只是一个表现平平,另一个则近乎完美。现在你在听录音的时候,会认为谁更有魅力?所以人们选择了能力更强的人,能力强的人被认为更有魅力。

现在一半参与实验的人,只听各自的录音,你只能听一盘带子,一半的人被分到去听出糗的场景,在出糗的场景中,录音带继续播放,你会听到盘子摔碎的声音,一个人说"哦,天呐!我把咖啡洒到新西装上了",现在你被问到
"你认为谁更有魅力",结果是你给能力强的人的魅力分数更高了。

不幸的是平庸者出糗,你会认为他更不怎么样。这种影响朝两个方向发展。

只有在你能力强时,出丑才会让你更有魅力,这就是出丑效应。

四小点要素二:身体吸引。

身体吸引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如果你在大学生中做个调查,  "请对影响你交往的不同因素的重要性打分"他们会说,热情很重要、敏感很重要、智慧很重要、同情心很重要、幽默感很重要、他们会说外表不重要。但如果你让他们都去参加速配相亲,然后观察相亲后有多少人,速配后会进行第二次约会,是外貌。

对身体吸引力的研究,只是针对在第一次约会后。什么因素决定决定长期关系的因素,也许不会像外表这么肤浅。

几个经典分离之一,涉及到身体吸引力。在明尼苏达大学有个电脑程序能够将人们配对。但这台电脑收集了许多在校生的数据,然后这些学生被随机配对去参加舞会,他们会被跟踪调查一段时间,就和我之前讲的假想实验一样,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舞伴很迷人,这对随即组合的伴侣,则会更乐意继续这段关系。

埃利奥特·阿朗逊在一项广为人知的"假卷发"实验中,他请了一位在实验室里同他一起研究的研究生,请来的主试称为"同盟",是位女士,她在大多数人眼里都属于天生丽质,但他们将她打扮非常迷人,或通过让她穿过时的衣服、化恶俗的妆、戴假卷发、变得不好看,她在这个实验中假装是个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来与男性参与者面谈,在这个实验里只有男性参与。面谈结束时她会给出他们人格的临床评估。被试要和这位女士面谈,她要么打扮得很迷人,要么很难看地戴着假卷发。被试都要和她谈话。一半的被试得到了讨人喜欢的人格评估,对另一半被试的评估却是不受欢迎。他们是怎样回应的呢?当她打扮漂亮时,若她给出积极评估,被试就会很开心;当她打扮漂亮,但对他们做出不受欢迎的评估时,他们会非常失望。当她看起来不怎么样时,他们并不在乎她会给出怎样的结论。结果好不好并不重要,也不会有影响。

当她打扮迷人但给出差评时,通常被试在这种情况下,会随后找机会和她联系,很明显是要证明她的评估是错的,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这说明有魅力的人的反馈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四小点要素三:我们会比在稳定情况下,对改变更加敏感。

改变通常是危险或机遇的信号,如果我们特地准备好去改变,这将帮助我们生存下来,并得以传宗接代。所以我们对改变很敏感。对我们有影响的并不仅仅是总是对我们好的人。"我爱你
我爱你
我爱你",听多了会腻的。影响更大的是本来对我们不那么好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对我们越来越好。阿朗逊称之为"增益效应"。

我们的确会认为,对我们越来越好的人很有吸引力,即使一段时间后,他们关心程度的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因为他们的起点低,所以就比本来就很关心我们的人显得更好。就是这种开始没有感觉而后越来越好的人,更让我们着迷。损耗效应,伤害我们很深的人并不是对我们一直不好的人,你也只能被你爱的人伤害。但始终爱你的人,有时会不善表达他们对你的爱,本来不是怎么爱你的人,却开始对你示好,后者会对你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最后一组研究,你们知道歌手沙克特唱的《情绪》吗?让我来解释这样一种现象,这是关于唤醒原因错误归因的一种现象,你感到心理上被唤醒,但不太确定为什么,所以你只能为此编个理由。

让我们来做个假想实验,假设我是一名耶鲁大学生,在这个假想实验中我住在皮尔逊,我要走很长的路去礼拜街上的星巴克,我有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她几星期前的某节课曾坐在我旁边。我问她"你愿意周五晚上和我去看新蓝乐团的演唱会,然后再一起喝杯咖啡吗?",她回答我,"当然可以"。新蓝乐团的演唱会在皮尔逊。达文波特剧院的地下室举行,我们很享受演出,之后我说,"我们去星巴克喝杯咖啡吧",于是我们走了很长的路,从皮尔逊学院往约克街大门的方向,穿过教堂路,在教堂路左拐,又向前走了一条街区,来到星巴克。她对我说,"你知道我想来杯脱因咖啡,因为现在已经晚了,我不想影响睡眠"我说,"好啊,你想点什么都行"。她说,"行,那我要一杯双浓缩脱因摩卡加"我说,"好的,我就要杯咖啡"。我走向柜台点餐,"我要一小杯咖啡,还有一杯打泡的双浓缩摩卡",只是那个咖啡吧员失误了,用了含咖啡因的咖啡,而不是脱因咖啡,我们喝着饮料聊得很愉快。到了大约十二点半或一点的时候,星巴克要打烊了,我们该回皮尔逊了,离开星巴克。我们在教堂路左转,走向约克,,但我的朋友看着我说,  "嗯,我觉得有点奇怪",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她的心跳有点快,手心开始出汗,呼吸变得比平常急促,"我不知道,这儿热吗"她说,"我刚刚有这种感觉",她说"今天很特别,我感觉很奇妙,为什么我感觉我好像恋爱了"这感觉就好像是恋爱,但这其实是因为含双份咖啡因的浓缩咖啡导致了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社会心理学家会这么说,转向在当前的社交环境下最突出的对象,那就是我说她自己恋爱了。这就是错误归因。

有关这个理论的最著名的现实场景实验,我们称之为摇摆桥实验。在英国哥伦比亚大学有座桥,横跨在穿过校区的河上,那座摇晃的...实际上那儿有两座桥,那座摇晃的桥是座绳桥,桥面距水面有几百英尺,随风摇曳,而且桥面只有三英尺宽,你过河时必须牢牢扶稳,这是种非常惊险的过河方式。还有另一种过河的方法,是座距离河面很近的坚固木板桥,漂亮宽阔、扶手都是实木做成的,你也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这座桥过河。于是,两位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又一次仅仅是让一位很有魅力的演员或者说是同盟,在桥的一边等着,她是位女士,当她遇到过桥的男性被试时,她就会在当他们准备过那座摇摆桥、或者那座矮桥时拦住他们,并问他们几个问题,并在结束时说,"你能帮我写个故事吗?将对我的实验有很大帮助",然后她就收录好故事,并说,"如果你对这项实验有什么问题的话,这是我的电话"。事实上,这只是个实验,你拿到的是主试的电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些男性、男学生,过摇摆桥的人,写下了很有趣、很性感的故事,主题甚至有点粗俗,而过木桥的人,他们写下的是很无趣的故事,那些过摇摆桥的人更可能过后给她打电话,说"我想和你聊聊我参与的那个实验

我们在星巴克见吧。这是为什么呢?

这点可以解释为:对唤醒的错误归因。在摇摆桥上你随风晃动,在距水面几百英尺高的地方,桥显得很不牢固,也许你能应付,也许你不能。你的心跳加速、掌心出汗、呼吸也变得急促,此时你见到这个人,她会显得更迷人,因为所有这些你的感受,你会将它归于对她的迷恋。现在,有一处点显示这项研究并不科学,这个漏洞的原因就是,相比选择走木桥的人,选择走摇摆桥的人,可能就是那种更倾向于冒险的人。换言之,在这项研究的两种情景下,都没有随机分配研究对象。没有随机分配就不是实验。你在这两种情境下没有随机分配被试,所得到的就仅仅是个体差异。

那么,如何在实验室做这项研究?你可以把人带进实验室,我可以为你们请个同盟,假设你们都在这样一个情景,房间这边的所有人,我告诉你们"请在这里等一下,我们马上将进行实验,在等待期间请填写这张表格",表格中包括主试对你来说有多大的吸引力,我给你们表格让你们打分,你认为我有多大魅力,再给你们同样的指导语。但有一点不同,"请在这里稍等,我们一会儿要进行有些疼痛的电击实验,在等待期间请填写这张表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得到进行疼痛电击实验指导语的被试,会认为研究人员更有魅力。为什么?当他们坐在那儿想着疼痛的电击时,他们的心跳加速、掌心出汗、或许还呼吸急促,即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明显,他们依然错误地将这种唤醒归因为"我肯定是恋爱了"。

你也可以换个方式实验。你可以带人们进入实验室,这次我们加入控制组,我把你们带到实验室,我对这组人说,"请在这儿稍等,我们一会将进行实验,这段时间请填写这些表格"。表格的问题是,你认为主试有多大魅力?你们是实验组,我说"请在这里稍等,我们一会将进行实验,我要请你们填一些表格,但首先要为这次实验做好准备,我想请你们上跑步机,跑十分钟",所以你们在跑步机上跑步,你们就坐在那儿。跑步机上的人,即便是在刺激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你们在做有氧运动,但你们仍然认为主试更有魅力。

这是最后的实验,在2007年的背景下有点性别歧视。如今没有人能做这样的实验。在实验中男性被试被带入实验室,要求他们看《花花公子》中的插页,就是裸体女性的照片,他们带着头戴式耳机、加速他们的心跳,在其他的事情中他们被问及,认为插页照片对他们来说有多大的吸引力?当幻灯片开始放映,他们已经带好耳机,耳机加速了他们的心跳,幻灯片连续放映,每张幻灯片都持续几秒钟,他们听着自己的心跳: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第五张、第六张,然后问他们觉得哪张最吸引人?  "哦,第五张,绝对是她是那种我想娶的类型"。而事实是他们用心跳作为线索,来认定哪位美女更有吸引力。问题就在这里,他们听到的并不真的是自己的心跳,他们听的是心跳的录音。研究人员在后面用旋钮控制心跳速度,在任意间隔加速心跳声、然后减慢,与哪张幻灯片无关。当他加速心跳录音时,被试就认为那个就是他的梦中情人,最吸引他的人。所以你既可以对真实的唤醒进行错误归因,也会被虚假的唤醒误导。即使唤醒并不源于你的身体,而只是被随机地作用于你,你也会被它误导。

我认为这些实验都非常有趣,并蕴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实验告诉我们,我们很容易被我们所处的环境所误导。即使是来自于自己的身体,但是这类情况还会导致些非常严重的后果,其中一个是家庭暴力。

  

人们为什么会维持一段充满暴力的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经济上你们别无选择或者人们认为别无选择。"我不能离开,否则我就无家可归了。如果离开我会挨饿、我的孩子会挨饿,或者他们会有危险"。这些想法将人们束缚在存在虐待的关系中。但是最主要的是有时人们并没意识到他们之间存在着虐待,这是心理上或情绪上的虐待,他们打斗、尖叫、辱骂,即使没有身体上的暴力,当这些发生时他们感受到唤醒,他们对此进行了错误归因,"如果他不爱我就不会对我大喊大叫了",认为那些愤怒、那些冲动和暴力都是爱的表达。

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家朋友给我讲了个故事,她说,"我和我丈夫约会的时候",那是三十年前,"我们相处得很不好,我们很能吵架。有一次争执,他走到我的车前,就在一个停车场上,他隔着车窗冲我大喊,我把车窗摇起来的时候,他正好一拳打在玻璃上"。冲她大喊大叫、还砸车窗,他并没伤着她。她告诉我,"就是那时我意识到他真的爱我"。但我认为这太可怕了,不是开玩笑,但这就是对唤醒的错误归因。她将自己的恐惧错认为是与他的相互吸引。

问题一:比如痛苦的电击实验,如果由于签署同意书或者研究人员告知,被试事先了解了实验,比如"这是一项有关痛苦电击的实验",你们仍然会认为主试更有魅力吗?

  

唤醒的刺激源越明显,你受到的影响就越小。如果在我的假象实验中我告诉我朋友,"我知道你为什么会那么想,你那么觉得的原因就是,咖啡吧员误把含咖啡因的浓缩咖啡给你了,而你点的是脱因咖啡,或者你就是喜欢我",这人不会说,"我打赌这一定是爱",他们更可能认为"咖啡因,这个不怎么样的解释就是原因"。

问题二,尤其是那三大因素亲近、熟悉和相似,它们是对关系的保持有影响,还是对最初的吸引有影响?

我猜它们既影响最初阶段,也影响关系的长期保持。但理论更多地集中在最初的吸引上,更多的数据是有关于最初的吸引和关系的最初阶段,部分是因为长期跟踪情侣很困难。

试想一下那些海森堡式的问题,我们要长期小心地跟踪情侣,还要对他们进行提问并观察,这很难让情侣自然地发展这段关系,所以我们事实上更多地将实验集中在研究最初的吸引部分。这也是我为什么总说我的演讲讲的是爱情,但实验却更多地关注吸引,而非爱情。

问题三:人们是否能对多个人怀有真爱?

但持进化论观点的人,和持我们称之为社会建构论观点的人之间,对爱情和其他许多感情的看法是存在一定争论的。但我想进化论观点会认为,人能够对多个人产生爱情,至少它有助于你传宗接代、儿孙满堂。但我们在大多数社会中构建的世界,除了极少见的多配偶制社会外,你有不能爱多个人的信仰。你会发现在奇怪的进化冲动,和告诉你不对、不合适或禁忌的社会约束之间有一些冲突。结果就是:你可以同时爱几个人,但你还是会觉得矛盾。因为这两种观点本来就是相冲突的。

问题四:自然选择会不会更偏爱学会这些知识、并实际运用它们的人?

他提出了一个进化的观点,自然选择会不会偏爱这些选了心理学导论、参加我的情人节演讲、仔细听三大点和有趣的四小点,然后将它们实际运用于课堂之外的人?这感觉有点像我们试图传递一种后天习得的特性,这与达尔文理论有点相悖。但如果你能形成学习这类知识的习惯,进化也许真的会偏爱于你,我能告诉你,这会让世界上的无数社会心理学家,为他们的研究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

阅读提示:本文非原创,系转载.视频见:http://v.163.com/movie/2007/1/D/1/M6HUJ9GBL_M6HV0K5D1.html  本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f1407d0100tfht.html

 作者: liucius   回复日期:   2012/5/12 15:04:08
  这个我也下了,还没来得及卡,其实我在看的另一门课也很不错,就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家庭与夫妇心理学-亲密的关系”。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