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
*
您的呢称:
*
性 别:
男
女
输入密码:
*
确认密码:
*
*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我眼中的基督教:神即爱
作者:
chaseaye
发布时间:
2012/5/27 15:38:02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小时候母亲叫我去教堂,我很天真的说:“老师说要信仰科学,信教是愚昧的”。结果母亲说我是外邦人,是魔鬼撒旦的儿子。所以打小对基督教就没什么好感。每当过年的时候,都要被逼迫去教堂,结果每年都是一个主题:新年讲新道做新人。我、我弟、我父亲,每年都去,结果年复一年都还是“旧人”,最后母亲觉得自己是罪人,因为我们三个的缘故。
去年,鬼使神差的去了上海,发现大部分同事的桌头都有一本《圣经》。大部分是去美国出差的时候,老板和同事送的。他们中有的人从来不看,有的人偶尔翻翻,有的人成了“新人”。老板在给我们的邮件或谈话里,最后都会附上这么一句:Thanks of God.
在上海上下班的路上,有轨电车会经过一座教堂,西式建筑,很美。对于一座陌生的城市,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人是孤独的。所以一个周末,去了那个教堂。发现周边的人很虔诚,随身携带笔记本,上面记录《圣经》上的话语,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当牧师赠道的时候,一些撼人深思的话语,就被写在了这本笔记本上。笔记本封面会写着:XXX的灵修笔记。牧师讲道进的很好,引经据典、幽默诙谐,可见平时应该读过很多书。在主日学结束之前,会有个欢迎新朋友的时间,第一次来这个教堂的人,会站起来介绍自己,然后他们会得到一本《圣经》作为礼物。我好几次都没站起来介绍自己,后来有一次,现场的气氛太好了,我不由自主的站起来介绍了自己,其实在某个场景下我是个很腼腆的人。散会后,突然有个人主动向我介绍自己并且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团契。就这样,我认识了他们,一群很可爱的人。在上海的日子,周日过的还是很快乐的,因为可以和他们一起吃饭,谈心,唱诗歌。最重要的是,彼此的诚恳、互助、鼓励给了我家的感觉。吃饭的钱都是主动认领的,好几次我都想认领,但都被别人抢了。洗菜、做饭、洗碗都不用分配,大家都很主动,好几次想去洗碗,结果都没机会。另外,偶尔有人会主动请我们吃饭,送我们礼物。当然最重要是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做不一样的工作,生活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忧虑,但在这里我们能彼此真切的关注、关怀,分享一些人与事给我们内心的忧伤和感动。所以,诚如诗歌所唱:在主里我们是一家人。
说了这么多,下面开始步入正题吧。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劝导大家去信仰基督教,只是从一个中立的角度去介绍基督,让大家认识基督教。希望这对于你的生活、对于你的和他人的沟通,特别是与基督徒的沟通有益。
中国是个提倡无神论以及唯物主义的国家,从小的教育就这样灌输。我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深有体会。我们认为科学和宗教信仰是冲突的。冲突的关键是神、灵魂是否存在。而且我们认为宗教信仰的存在是因为科学还未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于是信教的人将未知的世界归结为神的意志。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好比一个圆,当这个圆越来越大,我们不是发现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多,而是发现自己越来越渺小和无知。所以,对于宇宙的认知永远是个无底洞,科学无法让我们完全认识宇宙以及宇宙之外的世界。因此,宗教信仰会始终存在,始终有人将未知的世界归结为神的意志。对于神与灵魂是否存在,目前科学无法去证明无,也无法证明有,最确切的回答是不知道。但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科学和信仰其实并不冲突。所谓科学就是指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宗教信仰并不反对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发现这些客观事实和规律。而信仰指的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猜想和认可。如果科学能够证明上帝是存在的,那么信仰就不能称为信仰。因为,上帝的存在已经成了客观事实。好比你说你相信一个客观事实,这本身非常的奇怪。一个男的对女的说,亲爱的,嫁给我吧,我会爱你一生一世的,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假如可以穿越,女的穿了一次,发现这个男的的确做到了,于是答应了,并且说,亲爱的,我相信你。请问这还是爱情吗?信仰并没有让我们与科学对立,是我们的教育从小给了我们不正确的认知。
当我在教堂听其他人祈祷时,出现概率比较高的几句话是:感谢天父给了我们自由意志,羔羊的宝血洗净了我们,一切赞美荣耀归于主。就从这几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意思逐步开始吧。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的造物,好比芯片是我们的造物一样。但是上帝在创造我们的时候,并没有像我们一样,在芯片里植入特定的软件按照特定的模式运转。他给了我们自由意志,让我们在思维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控制包括他自己。因此,我们可以去接受上帝、拒绝上帝、选择爱、选择恨、去做好事、去做坏事。所有的选择都出于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假如上帝真的存在,这样的恩赐是何等可贵。他完全可以在我们的大脑里植入他的意志,让我们无条件的接受他,但是他没有。因为自由意志的存在,人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堕落,背离上帝,杀戮、行淫、破坏地球……。当我们看到软件中存在bug,我们可以通过调试进行fixed。上帝面对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他该怎么办?派他的独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在真实的生活中,用他的言行感染我们、影响我们。结果,耶稣基督被离弃、被出卖、被迫害,最后钉在十字架上,死后复活归天。但是,他的行为和事迹就留在了这个世界,成了一种“好的感染”。在基督徒眼里,把这种“好的感染”称为耶稣基督的生命。当一个人信仰基督教,接受《圣经》里那些永恒的真理,耶稣基督的生命就会在他的灵里成长,他就成了一个小基督。而在基督徒眼里,他是认为自己在分享耶稣基督的生命,他是这个生命的一份子。人类只是上帝的造物,不是上帝的儿子。但是,因为基督徒分享了耶稣基督的生命,所以便可以称天上的神为父。写到这里,你应该可以明白“羔羊的宝血洗净了我们”这句话的意思了:因为分享了耶稣基督的生命,我们不再是一个罪人,我们开始成为一个小基督。基督徒时常会把感谢赞美主,一切荣耀归于主放在嘴边,特别是在你赞美他的时候,他往往会在嘴边或者心理暗暗来上这么一句。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是自己灵魂里耶稣基督的生命的功效让自己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成就。
对于基督教有两个字,出现的频率会比较大:爱与罪。基督徒认为神的爱是永恒的。那么什么才是永恒的真爱呢?《圣经》在哥林多前书里这样写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如何理解爱是永不止息,一个牧师这样的解释:爱人如己。如何爱自己,就如何爱别人。一个人可以因为自己的缺点讨厌自己,但是很少有人会因为这个不爱自己,假如人有灵魂存在,对自己的爱便是永恒。基督教提倡爱人,无条件的去爱所有人,在爱中去发现并喜欢一个人。神爱世人,但只有一部分的人为神所喜欢,便是这个道理。说到爱,很容易扯到宽容这两个字。要爱,那么难免要去宽容别人。有人便会这样问道,日本法西斯分子,这么残忍,难道我们要爱他们,宽容他们,不去惩罚他们吗?不是的,要去惩罚,狠狠的惩罚,让他们下次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这才是对他们的爱。好比一个母亲去惩罚一个孩子,难道你说母亲不爱那个孩子吗?显然不是,放纵孩子的错误才是不对的。
在人类社会的刑法里有各种各样的罪,偷盗、奸淫、斗殴……。但是,在基督教里这些并不是最严重的罪。他们认为骄傲才是最严重的罪,因为它会阻止你去爱人,将你与上帝和其他人隔离开来。因为骄傲不是以拥有为快乐,而是比别人拥有的更多为快乐,同时嫉妒那些比自己拥有的更多的人。大家都知道伊甸园里发生的故事,其实那个故事想说明的也是这个。女人受到魔鬼的诱惑,开始嫉妒上帝,想变得和上帝一样,于是怂恿男人一起偷吃了禁果。结果,被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与神隔离。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家庭、社会,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遗传基因,或者说上帝对每个人的恩赐是不一样的。我们除了要去感恩,真的不应该骄傲。想想你要是和那位小偷或者小姐,有着同样的出生、家庭、人生遭遇,你会不会比他或者她更坏。想想你要是在某个场景下,灵魂经受同样的诱惑,你会不会比他或者她表现的更好,而不是选择堕落。上帝看人不是看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而是看你本身是什么材料,在这样的材料上你做了些什么。如果一个小孩在一个父母都是小偷的环境里长大,当他那天认识到自己是个罪人,开始改变的自己的时候,那么他并是神所喜爱的儿女。假如,你出生的很好,是个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内心很骄傲,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你什么都不是,一个罪人。做一个谦卑的人,去感恩,去爱,这是一个基督徒最好的品质。说到这里,我想你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当你赞美一个基督徒的时候,他会在心理或者口头上说,感谢赞美主,一切荣耀归于主了吧。
说了这么多,该结束了。假如你认同基督教,并且行为也朝这个方向努力,很不错,你是个广义的基督徒。但是,很多苦难的人,由于出生、家庭等原因,他们必须背着十字架前行,做一个狭义的基督徒,让神带领他,如父母都是小偷的孩子。有人说,当我把坏事都做尽了,再去接受上帝的救赎吧。我想说上帝改造人是需要时间的,基督徒的目标不是所谓的天堂,而是希望通过承载耶稣基督的生命,在我们的灵魂里结出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 温柔、节制这九种果子。
结束吧,希望本文有助于你了解基督教。如果和基督徒一起吃饭,请先不要动筷子,让他先祈祷,这是对他的尊重……
作者:
sunny4715
回复日期:
2012/5/29 21:28:39
宗教:美国的灵魂
没有宗教,就没有美国。第一批到达北美大陆的定居者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远渡重洋,为的是躲避在英国和欧洲大陆所遭受的宗教迫害,并在这片未知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社会。因此,宗教渗透在美国的基因里,是美国区别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早期历史就是一部逃离宗教迫害、追求宗教自由的历史。
随着一个个永久性定居地的建立和发展,来到新大陆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宗教背景也越来越多样化。面对宗教的多元化,有些殖民政府也试图对信仰不同宗教的人进行迫害。但是在广袤富饶的北美大陆上,被迫害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脱离原来的殖民地,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天堂。
当北美的13个英属殖民地决定摆脱宗主国的统治时,它们的代表起草了一个文件,向世人解释独立战争的合法性。这就是1776年公布的《独立宣言》,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通过这句话,美国的建国先驱要世人认识到,权利并非政府的恩赐,而是上帝的赋予。他们把中世纪的“君权神授”,变成了“权利神授”。同样都是从宗教获得合法性,不过前者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而后者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
独立战争胜利后,来自各个殖民地的代表于1787年在费城集会,通过了美国宪法。然而费城会议产生的宪法仅仅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却没有任何保护个人权利的条款。在绝大多数与会者的强烈要求下,宪法起草委员会承诺在美国政府成立后立刻起草一个保护个人权利法案。该法案于1789年提交给国会,在1791年正式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这就是《权利法案》。该法案的第一条就是保护美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建立国教或禁止宗教信仰自由,也无权限制公民言论、出版、和平集会、请愿的自由”。
除了宗教自由,该法案也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因为“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建立国教”。然而,政教分离并不表示宗教与政治的完全隔离。在宗教立国的美国,这根本做不到。于是在世界上最世俗化的国家,宗教的影响随处可见。新一任总统就职的时候,他要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誓。在任何重大场合,总统讲话的最后一句必然是“愿上帝保佑美国”。通行世界的美元上印有醒目的“我们相信上帝”。在美国经久不衰的一首爱国主义歌曲叫做《上帝保佑美国》。
作者:
高乐天
回复日期:
2012/6/10 16:00:33
我所感兴趣的是,那么高尚的基督教为什么要发动以灭亡其他宗教为目的之十字军东征?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
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