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您的呢称:  
性 别: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如何看《周易》这本书
    作者:  8000 发布时间: 2012/12/3 20:11:46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                            如何看《周易》这本书
   曾经跟不少朋友聊起过《周易》,这些人都表现出对《周易》有较浓厚的兴趣,可依我看其中的大部分人对《周易》这本书其实并不了解。这帮人多是些道听途说,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往往也没有认真地去读过或者是去读懂这本书,仅仅是根据转听别人的说法来评价这本书;又因为这本书毕竟是先秦的作品,年代太久远,字句对现代人来说并不好懂,某些人又故意神秘化,更是给广大的读者对正确理解这部作品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碍。以前在研究《周易》的时候,基本上多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以注《易》的几本重要的“注”“疏”为参考的;而随着现代大量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出土和解读——特别是甲骨文,对我们现在研究《周易》提供了更多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做参照了,以下我就根据自己读《周易》的感受来谈谈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一、《周易》的用途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周易》是一本用来占卦的书,书中的记录以爻辞和卦辞为主。从书中记载的内容来看,其年代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氏族社会时期。当然在那个时候应该还没有出现文字,就算是出现了文字的话,也不可能有我们在现在这本书上能看到的那些修辞和文采的。当时从事占卦这个职业基本是世袭的,即使是没有文字,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方法也会通过口耳相传等形式而代代延续流传下来的,但在文字出现以后,在用文字记录这些经验和方法的时候,肯定是做了一些必要的加工,这一点可以通过跟甲骨文的比较来看就很明显了。
   甲骨文(我所提到的甲骨文都是以商朝为限)中所记载的基本都是些占卜的卜辞,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从文字的数量上来说更是《周易》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在甲骨文这么大的文字数量中,我们却基本不能明显地感觉到有修辞这种方法的运用,那些卜辞主要就是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我们从中感觉不到任何的感情色彩,这就说明至少在商朝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不是很普遍的(这也是符合文字和语言发展的特点的),或者起码是在记录占卜这个事情上是不使用修辞的。这样对照来看的话,《周易》的文字就已经很明显是经过了润色的,其中的某些句子甚至已经具备了韵文和诗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节奏,并且使用了押韵的技巧),这就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美感,这就可以肯定是经过后世学者的润色了-------因为其修辞手段的运用甚至比理论上比他成书年代还要后面的《尚书》更多,所以做这个润色的作者比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最近的可以定的西汉的早期。
   这里先来说明一下占卜和占卦的区别:占卜就是把处理过的整个的龟甲或者是牛的肩胛骨拿到火上去烤,一直烤到裂开为止,通过观察这些裂纹的状况去推断所要询问事物将会发生的情况或是判断一个人命运的吉凶祸福,而把那些询问或判断以及今后是否应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甲骨文了;占卦则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64根蓍草,通过一系列的程序之后,得到了会是在6、7、8、9中的任何一个数字,这些数字分别代表着“少阴”“少阳”“老阴”“老阳”,每个数字作为一爻,重复六次之后就得到了六爻,六爻依次从下往上排列就构成了一个卦象,通过爻和爻之间的变化情况以及《周易》中所记载相应的爻辞和卦辞来推断事物的变化,或是预测一个人命运的吉凶祸福。这两种都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来预测未来或未知事物的方法,相比较而言在远古的时候还是相对更看重占卜的,在《左传》中就有了“蓍轻龟重”的记载,而占卦一般是作为占卜的补充或是在没条件占卜的时候用的。但后来占卜这种方式慢慢地就不用了,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占卜的技术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不太好掌握,也不太好培养接班人,没人接班的话再好的技术活也会失传的,(现在有很多民间的绝技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没有传人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专业性太强,旁人都不懂,过于依赖占卜者的“眼光”,还不是占卜者想说什么就是什么,去问卜的人都不知道他们说得对不对,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来去判断这些占卜者的水平,所以慢慢的也就无人问津了(这两个原因在这里就存而不论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作些研究和探讨,在现在中国的某些少数民族的祭祀仪式中还能看到类似“占卜”活动的影子,是不是曾经受到过“占卜”这个活动的影响就不知道了)。
二、《周易》的结构
   《周易》这本书的结构,一般认为是由伏羲创造的八卦、周文王姬昌重八卦而成64卦、周公姬旦作的卦辞和爻辞、孔子作的“十翼”而组成的。其中“十翼”指的是《易传》,共7种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
   我以为伏羲可能是一位对“八卦”这个概念的总结者,在他之前肯定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以及许多人的积累的过程的,可能是由他做了最后定名并确认所对应卦象的工作。伏羲创造的八卦是“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分别对应着“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他认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就是由这八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这应该是真实地体现了以伏羲所处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对他们能认识到的那个世界的反应。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生产力还处在一个极其低下的水平,估计解决温饱问题还是那个时代人们的主要目标,也是一个并不太容易实现的目标。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的祖先也已经开始试图对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第一次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来代替具体实物的表达,虽然是还显得有点原始和粗糙,但从思想史的角度讲,这种概括和总结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一次在中国哲学发展史具有里程碑式的飞跃,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是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发展中跨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在进行占卦这个活动的时候,仅仅八个卦显然是不够用的,数量和变化也都实在是太少了一点。因此,古人在想要利用八卦来做预测、定吉凶的时候,必然要对八卦有所增补,重八卦而成64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文王拘而演《周易》”,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说的就是周文王姬昌虽然身险囹圄,但仍然刻苦学习,坚持排列、演算64卦的事情。周文王喜欢推演卦象可能是个事实,但也未必就是他老人家突然有一天就拍拍脑袋想到了重八卦而成64卦了;从八卦到64卦,应该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从现在的64卦的名称上看,有些估计还是在氏族社会时所留下来的记号。
   64卦的名称以及排列如下:1乾、2坤、3屯、4蒙、5需、6讼、7师、8比、9小畜、10履、11泰、12否、13同人、14大有、15谦、16豫、17随、18蛊、19临、20观、21噬嗑、22贲、23剥、24复、25无妄、26大畜、27颐、28大过、29坎、30离——以上是属于上经的30卦;            31咸、32恒、33遁、34大壮、35晋、36明夷、37家人、38睽、39蹇、40解、41损、42益、43夬、44姤、45萃、46升、47困、48井、49革、50鼎、51震、52艮、53渐、54归妹、55丰、56旅、57巽、58兑、59涣、60节、61中孚、62小过、63既济、64未济——以上是属于下经的34卦。
   这个64卦的排列顺序并不是很随意的,仅仅只是从卦象上看,就可以发现每两个卦互为错卦(如乾、坤)或综卦(如屯、蒙)的关系(错卦是指两个卦象中的相同位置的每一爻的阴阳正好相反;综卦是指两个卦象中六个爻的整体位置正好上下颠倒),其中的大部分是以综卦为主的,在某个卦象没有综卦的时候才会选择错卦。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现代人采用64卦的顺序,根据每个卦名的意思所演绎的记叙文,讲述的是在氏族社会中的一个男人的经历,虽然并无所本,但也未必就没有一定的道理,至少也是从一个侧面形象地说明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64卦的名称以及排列的顺序都不会是偶然形成的。
   说到卦辞,则肯定不会是周公姬旦所作的了。卦辞整体年代的跨度很大,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绝对不会是由某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内写成的,是后人为了抬高《周易》而把其著作权附会到周公身上的。似乎在中国的各种预测学上的著作都有这个特点,喜欢把著作权附会到周公身上以抬高其自身的价值,但我以为《周易》是用不着这样的人为“拔高”的。
   在古代的时候,“占”是个很重要的职位,是政府决策参与者中的一份子(连周文王作为一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都要亲自推演卦象,即使算是有个人爱好这一方面的原因,但“占”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了),还可能具有一定的否决权,因此这个职位一般会掌握在跟最高统治者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员手中,或者有可能就是王室中的一员。而周公作为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又是位列宰辅,是很有可能曾经掌管过“占”的这个职位的,估计这也是后人喜欢把种种预测学跟他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十翼”肯定不会是孔子所作,因为“十翼”的作者显然也不是一个人,在这几篇文章中反映出来的每个作者的学力、见识、专业修养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从“十翼”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上来看,这些作者生活的年代也应该都是晚于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的,大约是以秦、汉时期为主吧,即使是最早的上限也是会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而孔子则是春秋中叶的人。
   在“十翼”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把儒家的思想融会到《周易》中去了,这跟汉朝把《周易》定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是相一致的。“十翼”的主要作用就是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周易》,或者是引导读者如何用儒家的观点来理解《周易》,应该可以认为“十翼”是对《周易》作为儒家重要经典地位的巩固和说明,因此我们对后来把“十翼”的作者附会成孔子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周易》的内容
   从年代上来说,《周易》算是我国最早的一本传世著作的,从汉朝开始,《周易》一直就是作为五部“经学”(《诗》、《书》、《礼》、《易》《春秋》)中的一部让大家学习的,并可以借此获得官职,步入仕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给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的迷团和公案,其中最著名和影响流传最广的就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但学术界一致对《周易》这本书基本还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一般认为是由于当时那些职业占卦的群体通过口耳相传的方法使这本书得以幸存,基本上还是以其本来面目保留了下来。
   自古流传有“三《易》”,除《周易》外还有《连山》和《归藏》这两本占卦的书,以前一直认为《连山》和《归藏》是没有书的,只是还有两种不同于《周易》的算法。但从现在考古出土的某些简帛文书残片所记录的情况来看,这两本书曾经肯定是存在过的,而且在内容上跟《周易》会有较大的区别,并不仅仅是在运用方法上的不同。
   从《周易》的内容上来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每一条爻辞基本可以肯定都是经过该书编辑者的选择的,但他们选择的标准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知道了,曾经可能每一爻都出现过不止一条的爻辞,在编辑《周易》这本书的时候,大致应该是他们认为比较灵验的,或是比较有意义的,能传递出重要信息的爻辞才会被记录下来的;其中的某些爻辞当然也有可能是偶然被选中的,或是这方面的材料只有这么一个才被记录上去的,但我以为这一部分的数量应该只是占了一个很小的比例。甲骨文所记录的基本上是一片完整的甲骨对应的是一件事情,而《周易》是把一个卦象作为一个整体,但每个爻辞既是该个卦象的组成部分,有的也可以独立成篇,有其自身的含义。
   我们现在所看到《周易》的爻辞和卦辞,其内容五花八门,至少包括当时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天文、地理、军事、生产、风俗、习惯、宗教、祭祀、经济、文化、环境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哲学上的概念,这些都是个那时候的人民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记录和一些社会经验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可以说是我国传世最早的一本百科全书了。但这本“百科全书”显然不是由某个人或在某个时期里编写而成的,而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其跨度可能有2、3千年——从氏族社会的中后期一直到奴隶社会的中晚期),应该是经过了不少学者的修改和补充才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面貌的。这些学者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时期都不一样,他们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周易》中的文字和语句有时候显得前后表现得很不一致,有的很容易理解,有的就很难读通;有的文采斐然,有的则是质朴无文了。
四、《周易》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
   《周易》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等等。
   中国文学的体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散文和韵文,骈文应该属于韵文的范畴,而诗歌(包括词,曲)则是韵文中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学形式了,可以说是韵文的最高形式了,在《周易》中,这几种文体都可以找到雏形。还有一种汉语所特有的文学形式——对子,不管是工对、宽对还是流水对,在这本书中基本上也都可以看到了。一些中国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如“比”“兴”“赋”等,在《周易》中也都已经运用自如了。
   哲学是指导其他科学的方法论,不管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中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在《周易》中,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哲学概念,但已经在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了,还不自觉地运用了事物间有普遍联系的方法来观察事物,以求得到答案。虽然那时候的人们对这个“答案”的准确性和范围都要求得高了点,但也并不能就说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就一定没有道理。我们现在社会中也在做着大量的预测工作,小到天气,大到股票、地震等等,所采取方法的原理其实跟几千年前的人们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区别只是在于我们比那时候有了信息量更加大、指向性更加明确、体系更加完备的参考物了。但我们现在利用的参考物过于依赖我们的“装备”,这些“装备”往往也都是一些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而我们纯自然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条件其实已经比我们的先人大大地退步了,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悲哀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第一次去读《周易》的时候,就是准备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历史书来读的。中国传统的史书从体例上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编年体和纪传体;从样式上来说基本可以划为两类——通史和断代史。在24部正史中,都是纪传体的,其中除《史记》和《三国志》外,其他都是断代史;《史记》是部通史,《三国志》则介于通史和断代史之间;《资治通鉴》就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而在《周易》中记载的历史更上面所说的是都不一样的。
   《周易》中的记载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历史年代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周易》中记录的都是一些跟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但由于《周易》这本书时间跨度很大(有2、3千年的时间,经历了从氏族社会的晚期到奴隶社会的晚期),而且是经过了各个时期的不同人选择和加工,因此保留了不少那些年代各个社会阶层的历史资料,为我们在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做研究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来参考和印证。
   从表面上看,在《周易》中并没有直接对宗教的描述,只是记录了一些跟祭祀有关的事情。祭祀是跟宗教有关系的礼仪,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在古代的时候可是件大事,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和国家形象的代表,祭祀所用的金属制成的礼器如钟、鼎等也被称作“重器”,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当一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灭掉后,就要把这个被灭掉国家的祭祀所用的礼器掠走作为战利品的,叫作“迁其重器”,表明那个国家已经被灭掉而不存在了。《左传》中就有“国之大事,唯戎与祀”的记载,这说明古人把祭祀是作为跟战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的。
   在《周易》中并不能看出跟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直接的关系,但道教却一直是把《周易》里标志性的东西——八卦和阴阳鱼,作为道教的形象代表的,一些起卦的程序和礼仪也被道教基本采用或继承下来了,这说明《周易》中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已经被继承和发展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读《周易》时候的一些感受,应该说还是比较粗枝大叶的,我只是想尽量把《周易》的本来面目给展示出来,对大家去正确地理解这本书有所帮助,不过写了才知道水平实在有限,也就只能写这么多了。

 作者: 春天的力量   回复日期:   2013/1/11 21:46:58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人顶?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