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您的呢称:  
性 别: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卿本佳人( 修改版)
    作者:  taoteching 发布时间: 2015/11/16 14:48:20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                                                                
        10月5日初稿,11月16日略改。杭州粮道山。

        从注册罗曼以来,我参加过户外活动2次,室内活动3次,办公室微约4次,到现在快5个月了。这期间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经历了一些有趣的事。罗曼书香会员数万,活跃的也有几百上千。就找对象来说,抛开一半男的不要,女的也还有数百,无论颜值还是才学,都不乏佼佼中人,按说应该总有一款适合你。可是半年下来,从新面孔变老面孔,老面孔变更老面孔,于是和更多更老的面孔一起,慢慢变成了罗曼的钉子户。咖咖奥席散人去、虫鸣夜深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一句罗曼中的男男女女:卿本佳人,奈何单身?  

                            一、罗曼的文化

        初次知道杭州的罗曼书香,是几年前在小百合论坛上。今年5月,在一个读书群里又见有人说起罗曼。天下事就怕重复,话说三遍,不信也疑。所以这回对罗曼书香网站认真地观察了一番,确信所说无讹,于是注册了一个账号。

        随后接连参加罗曼几次活动,渐渐感觉它魅力别有不同。现在很多80后特别是90后都不大了解,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曾经历过一场异常轰烈的文化热潮。它站在世纪之尾,与世纪之初的“五四”遥相呼应。当时市场经济还没有形成全面席卷之势,尤其没有冲击到文化教育界,社会风尚偏向于文化、艺术、科学,据说大学校园里人们碰面,聊得最多的都是“最近看什么书”这样的话题。后由于你懂的原因,这场文化热潮在80年代最后一年的初夏就嘎然而止了。而据我侧面了解,罗曼的创始人正是就读于80年代的大学生,又身处北京这个当时最大最热的文化中心,我想无论学文学理,都会受到文化热的影响。如今三十年过去,80年代的读书人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宝石山下,一面搭搭鹊桥、牵牵红线,一面让大家“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吗?于是在一次活动的间隙,我向濮老师“大胆假设”:罗曼的意义之所以能够远远超出一般婚恋交友的窠臼,原因就在于它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延续。濮老师笑而不答,没给我“小心求证”的机会。  

        不过我并没有放弃我的假设。参加完那场活动后,回到家对着罗曼官网,我点开了历次活动的主题帖,发现它几乎囊括了文学、历史、哲学、书法、绘画、电影、舞蹈、心理、教育,甚至科普和考古等整个文化范畴。这要放在世纪佳缘、珍爱这类专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他们想做什么?!然而罗曼恰恰就这样做了,而且做成了,而且坚持了近十年之久,举办了一场又一场主题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单身青年,有的人找到了美好伴侣离开了,有的人找到了精神慰藉留下了,不知不觉中,它已成为隐秘在杭城的一座单身青年准精神家园。  

                                二、文化的罗曼

        文化,是罗曼区别于其它婚恋交友组织的最大特色,也是它魅力的最大所在。有段精彩的对话说,有人问一位年轻妈妈: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怎么还让小孩背这些没用的唐诗宋词呢?年轻妈妈回答说:我只是希望我的小孩,当以后看到真正的名山大川的时候,不会只说一句“我靠!”这位年轻妈妈是睿智的,因为她知道,面对同样的风景,有诗性积淀的头脑比起没有诗性积淀的头脑来,会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收获。  

        古代读书人游历各地,触景生情即题诗于壁,留下许多意义隽永、脍炙人口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苏东坡“题西林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崔护“题都城南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是林升“题临安邸”。现在的人毕竟是老祖先的后代,也喜欢在墙上题字,只是写来写去只会刻自己的名字,顶多再加上“到此一游”四个字。这次国庆去绩溪龙川,驻地餐馆的墙上挂满了各地驴友的队旗,横七竖八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既不美观,也无雅意。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写?因为人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驴行到此非常高兴,总该留下点什么。可是他们作为远在社会平均文化线之上的大学生,在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表达的时候,除了写下名字,连一个短短的句子也没有。这就是文化的衰薄。  

        当然,作诗不是人生的必须。艺术和美才是。《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实无论诗、歌、声、律,无论书、画、乐、舞,每一种都是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就像前面说的,面对名山大川来一句“我靠!”,其实他不是骂人,而是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只是不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得有美感,来得有胸怀。因此,就像大家常说人不必信佛但要有佛性一样,人也不必成为诗人,但要有诗性。所谓诗性,就是对天地万物具有审美的、能用语言进行感知甚至表达的觉解。这就是文化的熏染。  

        罗曼是有文化的。只是它不直接进行文化讲授活动,而是挑选恰当的主题,提供必要的条件,任自己感受、认知和濡染。比如每次对于拟定的主题,准备游览的胜迹,如果自己不能提前多做了解,下车拍照、上车睡觉,那所得也就不会很多。即便踏青、避暑、访秋之类的活动,也仍可以认为具有文化的意义。儒家常常歆羡的孔门之乐,就是出自曾皙之口、被孔子极力称赞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希望和曾皙去踏青,老濮带大家去郊游,跨过2500年的时空,我们胸腔里跳动着的,是一颗相同的心。这就是文化的赓续。  

                              三、罗曼与会员  

        罗曼书香作为大学校友圈的延伸,会员大都大学毕业,硕士很多,博士不少,可以说既纯粹又高能。大家聚桌而坐,推杯换茶之间,随心所欲地聊着,随你抱着怎样的动机,在罗曼里大家都是斯文人,不玩那些男女搂抱挤气球的低级游戏。这种底色的调制和氛围的设定,当然应该归功于罗曼掌门人,也就是那位人称濮老师的老濮。
  
        每次活动,看到他忙前忙后亲力亲为,我都慨叹,作为一个活动组织者,这真是既当爹又当妈。当然,和蔼优雅的徐老师也襄助于左右,但毕竟大海航行靠舵手,罗曼花开要老濮。记得端午节那回去四明山,到达驻地已近下午四点,等到安排好所有人坐定吃起午餐时,老濮才不知从哪里端起一只海碗,一边擦着汗一边扒拉起饭来。活动中他们不多干预,主持人由参加活动的人担任,怎么聊,是大家的事;聊不聊,也是大家的事,来也自由、去也自由。罗曼能吸引这么多单身青年,我想很大一部份原因应该归功于他们二位的人格魅力。  

        罗曼的活动,似乎每次都女生多于男生。在谈到感情一类的话题时,女生的观点也总是比男生的观点丰富。不少女生都能对感情条分缕析、入木三分,而男生则往往举其大者、点到为止。这大概能说明,男女生对感情认识的细腻程度、感情在男女生心中的轻重地位,是有明显区别的。然而实际上,一旦接触下来就会发现,其实罗曼中不论男女,对待感情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倾向:即异乎寻常的认真和谨慎。也许都吃过感情的亏,也许因为年龄都不小了,希望一锤定音不再折腾,所以要求自己必须认真、必须谨慎。事实上往往正因为谨慎,在对待潜在的感情时就变得越发的小心,又因为越发的小心,错过了很多美好的机会。我们试想一想,其中有多少人有勇气、有耐心去深入了解一个人、和让一个人了解呢?  

        以我有限的观察来看,罗曼中人对待感情大致可分成两派:技术派和自然派。技术派讲究恋爱技巧,主张运用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深入分析婚恋规律,对爱情进行精准捕捉。自然派主张自然而然,事先不设定条条框框,彼此从容相处,如果有缘则更进一步,虽曰人工、宛若天成。我是偏向自然派的,因为电视上头头是道的证券分析师未必能买到好股票,街头上神乎其神的算命先生也未知道自己明天是否依旧在马路边吃灰尘。再说,我们要找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类人,更不是一群人。一群人具有普遍性,但一个人则具有特殊性。拿普遍性去对待特殊性,那么普遍性掌握得越好,离特殊性就越远。当然,凡事都没有绝对。遇到什么样的人,过得幸不幸福,旁人再高明再精彩的经验都派不上用场。还是那句老话: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四、困境与希望

        参加罗曼五个月,早有心写点体会。这次绩溪之行,再次给我很多的感想。我想,趁此国庆长假,是时候给自己做一段小结了。
  
        在龙川次日一早,我承领队信任,和两位小队友离队往上庄胡适故居参观。那天秋高气爽、日丽风和,出租司机带着我们疾驰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一路遇到当地村民办喜事,路边摆满了绩溪特色的一品锅。真是人生惬意快乐事,莫如青春年少作伴游。因有村民的善意,胡适老宅历经“反右”和“文革”,竟得到完整保存。只是以胡适在现代文化史上的贡献而言,他这几间老房子保护得实在是太破败了。站在他不大的院子里,想起胡适《四十自述》里的童年生活,让人不得不慨叹,他那23岁就守寡的母亲,是怎样把他一点点带大,怎么供给他教育,怎样让他走出大山,成为现代史上给新旧文化划时代的标志性伟人!  

        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人所共知。时至现在,大家都喜欢拿“留美博士”和农村小脚太太的结合当作趣谈。然而在当时司空见惯的、留学生一旦回国就变陈世美的环境里,胡适却和他的小脚太太平平安安白头到老相伴了一生。在他故居,我看到胡适抗战初期写给江冬秀的信。江是一直反对胡做官的,胡也深以为然。可是抗战初起,国民政府要他做驻美大使,胡觉得为了抗战,大家都应该出力,不得已而应允,并给江冬秀写信解释他的无奈,信中称“愧对老妻”。看到这四个字,我心中一颤,胡适这位名满天下的洋博士,内心里对待他的小脚太太是平等的、尊敬的,他们是有内心交流和精神理解的。再想起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里的胡适晚年生活,我们有理由确信,他们的一辈子也实在是和和美美、同是一段好姻缘。  

        反观自身,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伴侣?罗曼中人成百上千,男有帅而多金,女有美而多才,可是个个面前过,次次心难留。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该怎么解脱?  

        500年前,王阳明被贬谪龙场穴居山洞,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际,想到“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时,便顿悟了,从此有了阳明心学开启世道人心的时代。这八个字用现代白话来说就是“圣人处在我这样的状态下,他会怎么做?”世上当然没有真正的圣人,圣人是古代读书人心目中完善的理想人格。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这种完善的理想人格来做事,那么人人都可以无限接近于圣人,甚至真的成为圣人。因此王阳明说的其实就是:抛开所有外在错误观念的束缚,去除所有内心不合理的私心杂念,以廓然持平的光明本心来应对,我该怎么做?  

        心痛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无法通过找到一个好伴侣来解救自己。我们只有先自己解救自己,然后才可能找到一个好伴侣。在龙川老街的夜色中,我看见了最美好的风景。罗曼中卿本佳人,何须单身。  

        最后,贴一首胡适的诗作为结尾。这是那天在胡适故居看到的,用潇洒的隶书誊写的,静静挂在厅堂右侧的墙上。虽然它的主人,早已忘了归期。它就是,《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作者: 业镜   回复日期:   2016/10/15 11:18:22
  谦谦君子,温其如玉
 作者: 景胭脂   回复日期:   2017/3/11 22:20:40
  竟然马马虎虎的读完了。。。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