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学院派交友网站
心碰心测试
心碰心测试
您的邮箱:
*
*
您的呢称:
*
性 别:
男
女
输入密码:
*
确认密码:
*
*
我要投稿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友美文
话剧《暗恋桃花源》排演后记
作者:
一文布衣
发布时间:
2016/7/18 22:38:20
<div style="display:none">fiogf49gjkf0d</div> 话剧《暗恋桃花源》排演后记
“你是晴空的流云,你是子夜的流星,一片。。。。”,江滨柳一边哼着《追寻》这首歌,一边走到了云之凡的身后,然后把手搭到了之凡的肩上------罗曼版的话剧《暗恋桃花源》上海滩别离片断开场了。就在前不久的民国旗袍party活动中,我和一位女生共同演绎了《暗恋》中的这个片断。虽然戏已落幕,回过头空下来我还是想写一下排演这部戏的前后过程,以及我对这部戏和角色的理解和体会。
其实我接触《暗恋桃花源》这部戏的时间并不长。在今年3月份,我在观看了《太平轮》这部电影后通过相关的影评,才知道除了命运的太平轮外还有一本台湾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也描写了家国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一对别离的痴男怨女的故事。当我观赏了1992年由金士杰和林青霞主演的电影版舞台剧(该版曾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后,立即就被它的剧情、角色和演员的表演所深深打动了,甚至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可以这么讲:戏是给观众看的,观众的眼睛是最犀利的。一部蹩脚的戏即使想让观众无视这是在演戏,但是却会处处留着戏的痕迹甚至让人感到一个“假”字。而一部好的戏可以很明确地告诉观众这是在演戏,然而却能让观众深深地融入戏中,并觉得这就是真实生活的一幕。1992年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比较经典,也具备了那样一种魅力。这部戏由暗恋和桃花源两部戏中戏组成,由暗恋故事中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秋的一个晚上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外滩公园的分离为开头,并由40年后老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台北医院的最后一次见面为结束,中间另外包含了桃花源的故事以及两个剧组在舞台上的磕碰。在观赏过后,这部戏的第一幕情景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甚至让我在自己心中还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受和冲动。。。。。。
就在今年6月18日民国旗袍party活动的前一周,该活动的总策划薄荷叶子有意向让我在活动中场表演一个指定的节目。本来我是想唱一曲老上海电影长相思的主题曲《星星相印》的:“天边一颗星照在我的心,我的心也印着一个人”。但是后来我考虑到当晚唱歌表演的罗曼同仁会有很多,而且罗曼活动天天唱歌也没什么新意。那么我就有了表演一个语言类节目的设想,接下来一想就想到了话剧《暗恋桃花源》,我就想把该剧开头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帆在外滩公园分别的那段戏搬上罗曼的舞台。
话剧是一种以语言对白为主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整个舞台戏剧表现过程中需要演员能够有张弛有度的演技,需要相互之间默契的配合,也需要对戏剧内容中时代背景的理解和把控。凭心而论,我来演江滨柳这个角色在外形上可以说是“低配版”-----相对而言偏矮偏胖了点,但是我个人对角色的时代背景和台词中的隐藏内涵是还有自己的深刻理解的。
[
云之凡:总有一天你可以回到东北过年嘛!战争已经过去了,这年头,能够保得住性命已经不容易了。有些事情不能再想了。
江滨柳:有些事情不是你说忘就能忘得掉的。
云之凡 :可是你一定要忘记呀!你看我们周围的人,哪一个不是千疮百孔的?
江滨柳:(激动)有些画面,有些情景是你这一辈子也忘不掉的。]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江滨柳这个人物忘不掉的画面和情景究竟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东北沦陷时日本鬼子带血的膏药旗和明晃晃的刺刀!应该是扬子江上中国人的浮尸和上海、重庆等各大城市被日机大轰炸后焦黑的街道,甚至可能还有挂在残垣断壁上的中国人的肢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江彬柳这个人物角色实际上是“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流亡到关内求学的青年代表。这在1992年的电影版《暗恋桃花源》中没有明说,但是在1986年的原始话剧版中“暗恋”剧组的导演口中是有一段台词的:“江滨柳是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长大的东北青年”。顺便说一下,在话剧中似乎并没有明说江滨柳的年龄,但我结合台词中江彬柳的经历和东北青年学生的流亡史估测了一下:从1931年东北沦陷到1934年伪满洲国成立的这几年是东北青年学生不愿意做“亡国奴”而大规模流亡关内的主要时期,因为之后日本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日趋严密,东北知识青年流亡入关相对就比较零星了。江滨柳大约应该是在1931年到1934年间离开东北的大、中学生的一员,有可能是跟随家人也有可能是独自一人背景离乡。当时绝大多数东北流亡学生在关内无依无靠,处境十分艰难。这一时期,在东北人士的多方筹措和当时国民政府的支持下,为东北子弟设立的大中小学比较多。我根据后面江滨柳在西南联大的读书经历推断,江滨柳在“九一八事变”时大概15岁左右,17岁离开东北,之后辗转关内,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又去了大后方的昆明和重庆,1948年他估计是30岁左右的。“有些画面,有些情景是你这一辈子也忘不掉的”,江滨柳一生中有两件事是无法忘记的:他在认识云之凡之前忘不了的是国难,是自己家乡沦陷后背井离乡的颠沛流离,那么他在认识云之凡之后忘不了的是爱情,是他和云之凡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后半生最忘记不了的就是和云之凡别离的这一幕。
接下去这里就要谈到云之凡,她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是一朵南国的白色山茶花。相比起江滨柳,云之凡应该更年轻(根据剧情大约应该24岁左右),也更乐观更有朝气。应该说要能够很好地演绎云之凡这个角色也是有一点难度的,能出演云之凡这个角色的演员同样要对这部戏的时代背景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也需要有相适应的古典气质和当时的时代感。刚开始我想让一个86年的女生来演这个角色,但是在沟通中这个86年的女生觉得自己平时的气质是偏可爱型的,和戏里的云之凡这个角色差距比较大,而且她晚会出场准备穿着的旗袍颜色样式也不是很适合当天的演出场景。这样在征求过对方的意见之后,我就另外考虑云之凡这个角色的人选了。这时舞台的总策划薄荷叶子向我推荐了另一个87年的女生------小鱼儿(她在罗曼网站上的名字叫ISA)。小鱼儿毕业于江西的一所师范大学,她的普通话很标准,而且曾经在大学时代演过话剧。应该说薄荷叶子相当知人善任,后来这个小鱼儿在舞台上把云之凡这个角色演绎得相当出色到位,当然这是后话了。一出成功的话剧需要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首先就需要对戏和彩排。但是我和小鱼儿平时的工作日程安排都比较紧,特别是这段时间大家围绕今年杭州的“世纪峰会”又都比较忙。而且我们两人的工作单位相距也比较远(我在武林门上班,小鱼儿在城东的一家酒店做管理工作),大家平时碰面很难,话剧准备的时间也很紧。那怎么办呢?幸好网络上有现成的电影视频和剧本台词,那我们两个就说好先各自分头准备,各自背台词和观摩视频,然后到正式演出前再找个地方会面排演。我们原来想到金都宾馆的活动场地,但是会场要到旗袍趴那天下午4点才能进场。这样又经过商量,我们决定6月18日那天早上10点我到她的工作单位碰面后在那里一起对戏。
说到这里需要自我批评一下,我这个人有时做事比较拖拉,6月18日那天早上我9点30分才从家里出发,本来想可以40分钟骑到,但没想到我这个老杭州骑到艮山东路和杭甬高速的立交桥这段时却迷了路。(话说艮山东路和艮山西路交界那一块地区我也不是很熟悉,而且那里有一段很长的路的路边上都没有门牌号。)这样我从西往东,从东往西,又从西往东转了大半圈,最后才终于在一条分支小路上找到了小鱼儿工作单位的招牌。找到后又不得不兜了半圈去停公共自行车,这样我大汗淋漓地跑到小鱼儿的办公室里已经时10点50分了。等我静下来喝了口水后,小鱼儿把我领到她们酒店一间空置的宴会大厅,那里有一个小舞台,这时已经中午11点多了。
不过幸好我和小鱼儿之前都看过1992年电影版的视频不少遍,台词也都打印下来了,我们对要表演片断的剧情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简短的交流后,我们把这段上海公园的分别戏的剧情结构划分为包含6个小情景的前后两大段:
1。雨后的上海,好像梦中景象一般的二人世界。这一段里云之凡坐在秋千上,江滨柳边唱歌,边走到云之凡身后,然后再坐在自己秋千上。
2。云之凡说:“天冷了”,江滨柳对着心爱的云之凡说要一天寄一封信的,结果信还在江滨柳西服口袋里的桥段。此时江滨柳要先把上装给云之凡披上,然后再坐下和云之凡对话。
3。江和云两个人都站起来走动,两人之间开始有关哪怕天南海角,即使天荒地老也一定会认识的对话。此时江滨柳应该绕着云之凡转,在说画龙点睛的那一句“老了也很美呀”时相互之间应该对视并牵手。
4。江、云二人先分散走开,然后云之凡走到江滨柳身后,趁江滨柳转身之际把一块围巾给江滨柳系上,给江滨柳一个惊喜。此时背景音乐放起,两人又有一段对话。
5。云之凡谈到昆明过年的情景引起了江滨柳思乡的感伤。之后江滨柳有点伤感,又有点小激动,云之凡则用自己乐观的天性和少女的热情在宽慰(开导)自己的恋人。
6。云之凡真的要走了,回眸一笑。江对云说:“再看一眼”,接着两人走拢后最后一段“等你回来”的对话场景。
其中1,2,3为前一段,前一段的对话的重点和难点在男主角江滨柳,肢体表演上应该是江滨柳围着云之凡转;4,5,6为后一段,后面这一段对话的台词难度在女主角云之凡身上,舞台动作表演上也应该是以云之凡在江滨柳身后为主。话剧的表演需要配合,特别在角色的起止上一定要有默契。我和小鱼儿这间约定了“三次唱曲和三次牵手。”
三次唱曲:
(第1段)江:“你是子夜的流星。。。。”,江的手在云身上一搭,云的台词开始。
(第2段)江:“追寻着永远的光明。”,等江把衣服给云披上时,云的台词开始。
(第5段)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江的唱曲停止后,云走到江的身后:“你怎么了,又想家了。。。” 最后这一段江的唱曲在原版中是没有的,是我为了突出剧情而特地添加的一句。
三次牵手:(2)信的片断;(3)一定会认识的片段;(6)最后分别的片断。
话剧是文学和语言的艺术,而台词语言又是话剧的魅力所在。好的话剧台词里每句话的背后都有深意,甚至一词一字都可以见到编剧与表演人员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说到这里需要好好地夸奖一下“云之凡”-----小鱼儿,小鱼儿的悟性很高,在对剧情的理解和表演的摸索中,她提出了不少独到有益的见解。在交流中,我们认为第三段江滨柳口中“一定会认识的”这一段台词是这部戏的精华,也是江滨柳这个角色的亮点所在。(当然这段话也可以说是一语成谶的)
[
江滨柳: 不会,我们在上海一定会认识!
云之凡: 这么肯定?
江滨柳: 当然!我没有办法想象,如果我们在上海不认识,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空虚。好,就算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我们在……汉口也会认识;
就算我们在汉口也不认识,那么我们隔了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年,我们在……在海外也会认识。我们一定会认识。
]
后来在排练和演出这一段时,我就特别注意了这段台词的语速,语调和语气。我的理解,江滨柳在讲这一段话时应该是一边若有所思,一边抑扬顿挫中含着肯定的语气。
除此之外,排演中小鱼儿还纠正了我台词中的三处口误。第一处是我把歌曲中“子夜的流星”唱成了“午夜的流星”。第二处是片断(4)云之凡给江滨柳戴围巾之后,江滨柳惊喜中暗含关切的一句,电影剧本台词中应该是:“你哪来的钱嘛”。刚开始我忘了台词说成了另一句大白话:“这要多少钱啊。” “四两曲,千两白”,话剧语言都是凝练的,“多少钱”和“哪来的钱”这两句台词之间的高下细听就知道了。(不过,后来我又看了1986年的原始话剧版,在那一版里面江滨柳说的倒是“这要多少钱啊”,这说明了1992年版本的台词其实是在1986年版本的基础上改进过的。)第三处则是这部戏最后结尾时江滨柳口中的:“等你回来”。刚开始我在“等”字前自说自话加了一个“我”字,说起来就是:“我等你回来”。这么一加,感觉味道就又有点变了,不如“等你回来”这四个字更精炼、更传情。
我和小鱼儿在她们酒店的宴会厅从上午11点多排演到中午1点出头,后面因为小鱼儿接到了有关部门将在当日下午莅临酒店现场检查的通知,那么话剧排演就不得不中断了。我和小鱼儿只得相约下午4点钟到金都宾馆后,在当晚旗袍party的演出现场再找机会对台词了。这样我就离开了小鱼儿的酒店,骑着公共自行车到了武林门我上班的公司,然后再自己对着电影视频又研究了一下台词。当日中午在小鱼儿酒店里排演时,我就已经觉得从豆瓣上面下载的台词里有几处说起来很拗口,后来再仔细观摩电影视频才发现豆瓣上的台词有几处小误。接着我再一边看屏幕上当年金士杰老师的表演,一边比对自己的吐词和表演,由此更进一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从排演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话剧台词确实是话剧的灵魂所在,而演员要把其中的精髓在舞台上生动有效的表达出来,不用点心思去揣摩肯定是不行的。
当天傍晚在party开场前,我和小鱼儿在舞台现场带着“道具”完整地又排演了三遍。这里所指的“道具”是由总策划薄荷叶子提供的红色围巾和我自带的行头---黑色的中山装。(本来戏里江彬柳穿的是西装,我一物二用把演讲《风流督军》的服装用上了。)
我心中默默地牢记着《暗恋桃花源》这部戏中的导演角色对江彬柳说的那段话:
[
导演:江滨柳,你要了解江滨柳的遭遇,看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你更要了解,这场戏,就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拉过云之凡的手)小手这么一握,是最甜蜜,也是最心酸的一握。
。。。。。。。。。。。。。。。。。。。。。。。。。。。。。
导 演:(走开)没人问你!江滨柳,我告诉你,这场戏你不好好演,到了下场戏,等你老了,躺在病床上,你就没有回忆了你懂不懂?
。。。。。。。。。。。。。。。。。。。。。。。。。。。。。
导 演:黄浦江?我看你们看的是淡水河!
]
我的心中有一个念头:希望罗曼的观众同仁们能够看到的是“民国年间的上海外滩的黄浦江,不是现在的钱塘江,更不是九溪十八涧。
当晚正式的舞台表演开始了:
“你是晴空的流云,你是子夜的流星,一片。。。。”,
。。。。。。。。。。。。。。。。。。。。。。。。。。。。。。。。。。
“老了,也很美呀。”
。。。。。。。。。。。。。。。。。。。。。。。。。。。。。。。。。。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
。。。。。。。。。。。。。。。。。。。。。。。。。。。。。。。。。。
“等你回来。。。。。。。”
随着江彬柳的这一声“等你回来”,随着云之凡在江彬柳怀中的那一依偎,随着江彬柳和云之凡分别时两人的小手一牵,灯亮了,罗曼舞台上的戏落幕了。但是在我心中暗恋的余音很久依然没有散去,一直在我心头缭绕。
我希望罗曼版的暗恋给台下的观众带来的是满意的感觉,更希望天下有情人能终终成眷属,生活中的有情人相互间能够不错过,能够永远不分离。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
登陆罗曼书香门第>>
我要注册>>
用户名:
密码:
@2008年罗曼书香门第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安全提示
客服邮箱:puwendong@tsinghua.org.cn
浙ICP备2022001336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2225号